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45篇
化学工业   182篇
金属工艺   57篇
机械仪表   41篇
建筑科学   52篇
矿业工程   14篇
能源动力   21篇
轻工业   52篇
水利工程   24篇
石油天然气   3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82篇
冶金工业   24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Solar steam generation is emerging a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its potential in harvesting solar energy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desalination and steriliza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variety of artificial structures that a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o improv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by enhancing solar absorption, heat localization, water supply, and vapor transportation. Mushrooms, as a kind of living organism, are surprisingly found to be efficient solar steam‐generation devices for the first time. Natural and carbonized mushrooms can achieve ≈62% and ≈78%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under 1 sun illumination,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is capability of high solar steam gener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unique natural structure of mushroom, umbrella‐shaped black pileus, porous context, and fibrous stipe with a small cross section. These features not only provide efficient light absorption, water supply, and vapor escape, but also suppress three components of heat losse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findings not only reveal the hidden talent of mushrooms as low‐cost materials for solar steam generation, but als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solar thermal conversion devices.  相似文献   
102.
面向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是指机器从文本、图像、语音和视频等领域获取信息实现转换与融合以提升模型性能,而模态的普遍性和深度学习的热度促进了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发展。在多模态融合技术发展前期,以提升深度学习模型分类与回归性能为出发点,阐述多模态融合架构、融合方法和对齐技术。重点分析联合、协同、编解码器3种融合架构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情况与优缺点,以及多核学习、图像模型和神经网络等具体融合方法与对齐技术,在此基础上归纳多模态融合研究的常用公开数据集,并对跨模态转移学习、模态语义冲突消解、多模态组合评价等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3.
"透明海洋"开发需要为远洋检测传感器提供可持续电源,基于压电效应的振荡水柱发电原理是采集波能驱动压电功能材料形变实现能量转换,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基于线性波浪理论,建立振荡水柱(OWC)二维数值波浪水槽。流体动力学(CFD)分析结果表明,造波稳定,波浪在气室内形成的空气压强在时域上呈现一定周期性,经数据处理拟合为正弦曲线。应用ANSYS软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功能开发空气驱动压电材料形变输出能量的仿真模型,分析产生电压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4.
以探究含氯盐混凝土内阴极型阻锈剂的阻锈性能为目标,借助半电池电位法、钢筋失重法、线性极化法、交流阻抗谱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阴极型阻锈剂的阻锈性能和掺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掺入阴极型阻锈剂(苯并三氮唑BTA,N,N-二甲基乙醇胺DMEA)的含氯盐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情况较未掺入阴极型阻锈剂时有较大的改善;相同阻锈剂掺量下,BTA阻锈剂的阻锈效果优于DMEA阻锈剂;根据试验结果预测BTA阻锈剂阻锈效果在掺量比为m(Cl-)∶m(BTA)=1∶4会更好,DMEA阻锈剂阻锈效果在掺量比例为1∶2~1∶4之间最佳。  相似文献   
105.
新型环境材料--木质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一类新型环境材料——木质陶瓷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针对木质陶瓷制备过程的不同工艺路线、原材料选取、熔融浸渍体种类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并介绍了木质陶瓷的微观结构。木质陶瓷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温度-湿度传感、摩擦学性能等,以及特殊的结构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最后总结了木质陶瓷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6.
使用经典Apriori算法,对股票数据进行一维和二维规则的挖掘。针对股票交易的特殊性,提出了使用换手率代替成交量作为数据预处理的对象,引入了平均支持度作为最小支持度进行股票数据的挖掘。实例验证证实了挖掘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定子支撑对大直径超声压电驱动器的振动模态产生影响,从而对驱动器的输出特性和运行特性产生影响。结合有限元和理论分析对定子的幅频特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输出转速和转矩与支撑尺寸的变化曲线,从而定量分析支撑尺寸的改变对驱动器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子支撑尺寸的改变对转速和转矩产生了影响,但转速和转矩的变化范围在6%内,故在设计大直径超声压电驱动器定子时,可通过改变支撑尺寸确定驱动器最优工作模态,而不会对驱动器输出转速和转矩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地坪涂装材料已经成为建筑地面的主要装饰材料之一.随着地坪材料的多品种、多元化发展,其质量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为了控制其有害物质限量,减少溶剂使用,降低溶剂型地坪材料对环境及人身的危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环保型地坪涂装材料>国家标准的制订任务,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标准第一起草单位负责制订.主要探讨标准编制过程中对于有害物质限量和防滑性技术要求的制订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根据作者所做的七个构件的试验结果,研究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压弯剪构件在单调扭矩作用下的抗扭性能,内容包括构件的破坏形态、强度、抗扭强度实用计算方法及影响抗扭强度的因素。此项研究为反复扭矩作用下的双向压弯剪构件性能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0.
现代钢桥新型结构型式及其疲劳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各种形式的钢桥在我国得到大规模建设,特别是一些新型结构型式和制造工艺不断出现在现代钢桥中,钢桥构件的疲劳性能在设计时需特别关注。在对钢桥疲劳性能影响因素、钢桥疲劳设计关键参数以及疲劳荷载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钢桥中的一些典型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止钢桥疲劳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目前我国钢桥疲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有效地防止钢桥疲劳破坏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钢桥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