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综合类 | 18篇 |
化学工业 | 26篇 |
金属工艺 | 176篇 |
机械仪表 | 8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13篇 |
能源动力 | 5篇 |
轻工业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无线电 | 2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5篇 |
冶金工业 | 183篇 |
自动化技术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Zhi Wang Xinbo He You Guo Huiping Shao Xuanhui Qu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7,33(15):1796-1805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e of low alloy steel reinforced with TiC particles was prepared by conventional powder metallurgy process.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carbon content of TiC powder,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heating rate on the composit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lected TiC powder has a combined carbon content of 17.91?wt-% and the optimal sintering process is heating from 600 to 1440°C at a rate of 1°C?min?1 and holding for 1?h at 1440°C. The composite after heat treatment ha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density of 6.45?g?cm?3, hardness of 68–69 HRC and TRS of 1763?MPa, respectively, and will be used as wear-resistant parts, assembly fixtures, moulds, etc. 相似文献
92.
TiAl+Sb合金的热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退火处理对Ti-34wt.%Al-0.5wt.%Sb合金的室温抗弯性能,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断口形貌的影响。发现,低于1000℃退火处理,TiAl+Sb合金的显微组织没有变化,其力学性能仍然保持较高的值。此合金成分适应高温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93.
Fangxia Xie Xinbo He Xin Lu Shunli Cao Xuanhui Qu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Material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2013,33(3):1085-1090
In this study, porous Ti–10Mo alloy was prepared from a mixture of titanium, molybdenum and epoxy resin powders by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preforming, debinding and sintering at 1200 °C under a pure argon atmosphere. The influence of sintering process on the porous, micro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rous alloy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r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mainly depend on the holding time at 1200 °C, except that the maximum strain keeps at about 45%. The matrix micro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α phase with a small quantity of β phase at room temperature. As the holding time lengthens from 2 to 6 h, the average pore size and the porosity decrease from 180 to 50 μm and from 70 to 40%,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Young's modulus and the compressive yield strength increase in the ranges of 10–20 GPa and 180–260 MPa, respectively. Both the porous 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rous Ti–10Mo alloy can be adjusted to match with those of natural bone. 相似文献
94.
95.
本文综述了金属注射成形中颗粒及粉末堆积的研究状况,对双组元球形颗粒的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扼要介绍了连续粒径分布的颗粒堆积和影响粉末—粘结剂的装载量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96.
金属注射成形粘结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阐述了金属注射成形粘结剂体系的设计,粘结剂脱除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它们对烧结后产品力学性能的影响。改善粘结剂体系和研究合理的脱脂技术是金属注射成形技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热机械法制备超细弥散分布钨铜复合粉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在对钨铜粉末共还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热机械法来制备超细弥散分布钨铜复合粉末。对粉末通过SEM、XRD、粒度分析、氧含量及其烧结性能的研究 ,结果显示 :通过对钨铜高温氧化物粉末的短时快速球磨 (约 3~ 10小时 )后 ,复合粉末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还原彻底 ,而且粉末粒度细小 (0 2 μm左右 ) ,分布均匀 ,比表面增加 ,具有极高的烧结性能。对比机械合金化工艺直接制备钨铜复合材料工艺得知 :对氧化物粉末进行了短时高能球磨 ,快速细化了氧化物粉末粒度 (<1μm) ,降低了粉末还原温度 (6 5 0℃ ) ,制备出高分散的超细钨铜复合粉末 (<1μm) ,在较低的烧结温度 (12 0 0℃ )下得到相对密度为 99 5 %、热导率为 2 0 5W·m- 1 ·K- 1 的钨铜复合材料制品。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粉末注射成形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成形方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的工艺特点、技术现状以及在硬质合金异型产品制备中的应用,并对硬质合金注射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
综述了近几年来纳米晶难熔钨合金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纳米晶钨合金在粉末制备和烧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该种新型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粉末注射成形方法制备了具有高导热性能的AIN陶瓷导热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对注射成形AIN陶瓷致密化的影响,及不同Y2O3含量对注射成形AIN陶瓷的晶界第二相、热导率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当烧结温度在1850℃时,AIN的相对密度达到99.5%;Y2O3的添加量对AIN的晶界第二相的影响和传统AIN制备工艺中有较大的不同,在Y2O3含量为3%(质量分数,下同)时有多余的Y2O3成为晶界相,这主要是注射成形工艺中引入大量的残碳造成的.AIN晶界第二相的组成和分布对其热导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注射成形AIN陶瓷工艺中影响AIN热导率的关键因素是晶界第二相的分布和氧离子是否扩散进入晶格中.当Y2O3添加量为5%时,AIN中的晶界第二相主要为YN和Y2O3,样品具有最高的热导率167.5 W(m·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