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106篇 |
免费 | 9158篇 |
国内免费 | 482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033篇 |
综合类 | 6520篇 |
化学工业 | 7460篇 |
金属工艺 | 3958篇 |
机械仪表 | 4377篇 |
建筑科学 | 5008篇 |
矿业工程 | 2295篇 |
能源动力 | 1765篇 |
轻工业 | 7445篇 |
水利工程 | 2048篇 |
石油天然气 | 1973篇 |
武器工业 | 822篇 |
无线电 | 642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245篇 |
冶金工业 | 2199篇 |
原子能技术 | 1207篇 |
自动化技术 | 93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6篇 |
2024年 | 1149篇 |
2023年 | 1322篇 |
2022年 | 2555篇 |
2021年 | 3161篇 |
2020年 | 2308篇 |
2019年 | 1615篇 |
2018年 | 1673篇 |
2017年 | 1853篇 |
2016年 | 1790篇 |
2015年 | 2670篇 |
2014年 | 3432篇 |
2013年 | 4167篇 |
2012年 | 4968篇 |
2011年 | 5230篇 |
2010年 | 4801篇 |
2009年 | 4750篇 |
2008年 | 4748篇 |
2007年 | 4732篇 |
2006年 | 4132篇 |
2005年 | 3358篇 |
2004年 | 2487篇 |
2003年 | 1650篇 |
2002年 | 1539篇 |
2001年 | 1371篇 |
2000年 | 1156篇 |
1999年 | 518篇 |
1998年 | 202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0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1篇 |
195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研究前期筛选获得一株多糖胶质高产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所产的黄原胶FJAT-10151-DTJZ的品质,为该黄原胶的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通过分析浓度、剪切速率、p H、加热温度、时间、冻融处理等对FJAT-10151-DTJZ粘度的影响研究其流变性,并研究其与结冷胶、黄原胶、凝胶多糖、瓜尔豆胶、刺槐豆胶、魔芋胶、果胶和壳聚糖8种胶的协效性。实验结果表明,FJAT-10151-DTJZ溶液的粘度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为非牛顿流体;当FJAT-10151-DTJZ的浓度为1%时,其粘度为343 m Pa·s;p H、冻融对FJAT-10151-DTJZ的粘度影响不大;FJAT-10151-DTJZ的最佳加热温度为75℃;粘度随加热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当加热温度为75℃,加热时间为150 min,1%浓度的FJAT-10151-DTJZ溶液的粘度为808 m Pa·s。FJAT-10151-DTJZ只与魔芋胶有强烈的协同增效作用,与壳聚糖、结冷胶、黄原胶、凝胶多糖、瓜尔豆胶、刺槐豆胶、果胶无协效性。 相似文献
32.
为得到优质速溶红茶,本研究以低档绿茶为原料,对其水提液添加外源过氧化氢酶(CAT)进行液态发酵酶促转化成红茶茶汤,探讨液态发酵工艺对红茶色素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照优质红茶色素含量标准,CAT酶促转化的最优条件为:加酶量0.25 U/m 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 h,p H6。CAT与多酚氧化酶(PPO)存在双酶协同作用,绿茶水提液先用PPO处理后(酶添加量0.05 U/m L,温度40℃,p H5,时间1.5 h)再用CAT处理,合成红茶色素的效果比单一酶源好。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以板栗加工的废弃物板栗壳为原材料,以期得到板栗壳中鞣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了板栗壳鞣质提取最佳溶剂为乙醇,较优提取方法为回流法,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三个单因素实验和以此为依据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回流法提取板栗壳鞣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5%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时间为2 h,料液比为1∶10.5(g∶m L),在该条件下,板栗壳鞣质的提取量为14.617 mg/g;DPPH实验结果表明板栗壳鞣质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可以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34.
科学技术对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愈来愈重要。以丰城矿务局为例,近年来,该局不断探索科技兴局的战略举措,并于2006年在全局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贯穿全局全年工作的“科技进步年”活动。活动的开展,结出了累累科研硕果。一是全年共收到申报成果176项,经局严格按照“单位申报-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及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并建立快速检测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多重PCR方法。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增菌培养,并提取DNA作为模板,以nuc基因作为菌属鉴定基因,mec A基因作为MRSA检测基因,aac A-aph D及aph(3’)-Ⅲa基因作为耐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检测目的基因,建立四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及灵敏度评价;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72株食品及食物中毒患者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成功建立四重PCR检测方法,且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nuc基因检出,mec A基因与MRSA检测符合率达100%,aac A-aph D、aph(3’)-Ⅲa基因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菌株的符合率达95.12%。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快速检测出MRSA,并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菌株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6.
利用BIM技术,建立了湖南广电节目生产基地项目深基坑支护桩锚三维信息模型,实现了预应力锚索的预建造,辅助工程师提前发现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处理。通过BIM技术的应用,重点发现并解决了原设计图纸中预应力锚索的碰撞问题,将碰撞报告提交设计院进行了图纸优化设计,并制作了三维可视化交底动画,为项目深基坑支护工程按期、保质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7.
对比分析了卷烟、烟草薄片原料、半成品、成品中的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寻找烟草薄片工艺改进方向。分别采用经典的DNS法对上述样品中的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等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国家标准GB5009.5-2010对其中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同一样品平行性较好,四种成分在卷烟、烟梗、烟末、木纤维、片基、未烤薄片、薄片中含量有明显差别。结果表明,水溶性成分在薄片加工过程中损失率加大。与卷烟相比,薄片原料及半成品、成品中的淀粉、蛋白质等不良组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8.
以乳糖酸生产菌Rsoultella terrigena Y20为实验菌株,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建立土生拉乌尔菌Rsoultella terrigena Y20的发酵培养基优化模型。得到的最优产乳糖酸培养基为:乳糖110.28g/L,蛋白胨19.00g/L,硝酸铵3.00g/L,MgSO40.625g/L,K2HPO41.25g/L,KH2PO41.0g/L,NaCl 0.625g/L,pH7.5。经实验验证,在此条件下,乳糖酸的产量可达102.614g/L,转化率为93.05%,比优化前的93.84g/L提高了9.35%。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的不同处理,得到系列不同结构的淀粉底物,进而分别测定它们在发酵进程中产丁酸的能力。经淀粉的结构特征与肠道微生物合成丁酸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高直链玉米淀粉及其热处理的样品属于缓速发酵型底物,发酵后其产丁酸的浓度高达19.77~27.72mmol/L;而玉米淀粉及其热处理的样品属于快速发酵型底物,发酵后更易产生高浓度的醋酸和乳酸,而丁酸的浓度仅为2.48~14.19mmol/L,热处理会大幅度降低该类底物合成丁酸的能力,表明淀粉底物结构与肠道合成丁酸的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对黑曲霉产木聚糖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实验设计,对黑曲霉发酵稻谷壳产木聚糖酶的最佳碳源及其添加量、培养时间、水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建立了木聚糖酶产量随蔗糖添加量、培养时间和水的添加量变化的多项二次回归方程,并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是:培养时间为78h,水的添加量为57%,蔗糖添加量为1.3g时,木聚糖酶的酶活力可达221.5U/g,比优化前提高了1.76倍,预测模型可靠,可利用该模型对黑曲霉产木聚糖酶的最优发酵条件进行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