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4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电工技术   184篇
综合类   185篇
化学工业   416篇
金属工艺   208篇
机械仪表   164篇
建筑科学   322篇
矿业工程   115篇
能源动力   76篇
轻工业   231篇
水利工程   34篇
石油天然气   157篇
武器工业   17篇
无线电   30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1篇
冶金工业   174篇
原子能技术   27篇
自动化技术   34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Efficient and stable nonprecious metal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me important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systems. As a unique class of porous hybrid material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and their composites are recently considered as promising precursors to deriv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s. Here, an “MOF‐in‐MOF hybrid” confined pyrolysis strategy is developed for the synthesis of porous Fe–Co alloy/N‐doped carbon cages. A unique “MOF‐in‐MOF hybrid” architecture constructed from a Zn‐based MOF core and a Co‐based MOF hybrid shell encapsulated with FeOOH nanorods is first prepared, followed by a pyrolysis process to obtain a cage‐shaped hybrid material consisting of Fe–Co alloy nanocrystallites evenly distributed inside a porous N‐doped carbon microshell. Of note, this strategy can be extended to synthesize many other multifunctional “nanosubstrate‐in‐MOF hybrid” core–shelled structures. Benefiting from the structural and compositional advantages, the as‐derived hybrid cages exhibit superio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alkaline solution. The present approach may provide some insight in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complex MOF hybrid structures and their derived functional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中波和长波“红外小光点扫描测试系统”。该系统由红外聚焦光学子系统,六维精密扫描工件台及数据采集子系统构成。可用于红外焦平面器件重要性能参数如串音、响应均匀性、转移效率的测量,也可用于单元红外探测器有效响应面积和响应均匀性等参数的测量。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网络视频监控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应用,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还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构思,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中相关要点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4.
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和大数据平台面临的挑战分析入手,阐述了统一数据湖的建设思路和入湖原则,提出了采用逻辑统一、物理分散、统一数据目录、统一安全管理、应用解耦融合的BSS/MSS/OSS跨域融合的统一数据湖建设方案,并描述了统一数据湖建设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5.
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技术使得公网增值服务提供商(SP)无法获取用户标识及其基础信息、业务使用信息,因此无法实现业务使用计费及用户管理,极大地限制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标识解决方案,运营商通过对用户转换前、后标识信息的匹配及对用户的统一管理,形成用户访问信息的完整记录,实现公网SP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的识别和管理。  相似文献   
26.
偏振正交误差对偏振光导航定位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偏振正交误差是影响四通道时分复用大气偏振检测系统精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检偏器阵列偏振正交误差对偏振光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模型,分析了该误差对大气偏振测量精度与导航定位精度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与实验结果表明,降低检偏器阵列偏振正交误差,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大气偏振测量精度与导航定位精度。当检偏器阵列偏振正交误差无法消除时,调整定位初始角可以明显提高系统测量精度与导航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7.
设计并用分子束外延(MBE)法制备了不同沟道结构的GaAs PHEMT材料,采用高分辨率X射线双晶衍射仪(DCXRD)、应力测试仪和霍尔测试仪对样品的结晶质量、薄层组分和厚度偏差、应力以及电子迁移率进行了分析表征。探讨了外延片应力与沟道结构的相关性,研究了沟道失配应力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GaAs PHEMT材料热应力引起电子传输特性退化的试验方法,进行了高温和低温存储后材料电性能的演化行为测试,并归纳了热应力引起材料电特性退化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GaAs PHEMT材料经高、低温存储并恢复室温后仍能保持原有电性能,沟道应力对材料电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失配应力。  相似文献   
28.
浅析新形式下开设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面向全校开设了“电子设计实验”公共选修课,此举在全校同学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尝试。本文仅对在我校开设电子设计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和实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9.
利用 Si H4 和 Ge H4 作为源气体 ,对 UHV/CVD生长 Si1- x Gex/Si外延层的表面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通过 TPD、RHEED等实验观察了 Si( 1 0 0 )表面 Si H4 的饱和吸附、热脱附过程 ,得出 Si H4 的分解应该是每个 Si H4 分子的 4个 H原子全部都吸附到了 Si表面 ,Si H4 的吸附率正比于表面空位的 4次方 ,并分析了 Ge H4 的表面吸附机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UHV/CVD生长Si1- x Gex/Si的表面反应动力学模型 ,利用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 ,二者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30.
利用米氏散射理论和时域有限差分(FDTD)软件计算了不同大小、形状和折射率粒子的前向散射光场分布,分析了通过光强度分布和非对称因子反演粒子相关信息、区分粒形的可行性。研制了一台利用增强型CCD相机在线采集单个气溶胶粒子在5°~19°前向散射角范围内光场图样的装置。8μm粒径的聚苯乙烯球形粒子散射图样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较为吻合,验证了该装置的有效性。应用该装置对不同形状的气溶胶粒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能够从散射图像和反演计算结果区分出球形、杆状和其他形状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