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8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173篇
电工技术   253篇
综合类   268篇
化学工业   673篇
金属工艺   292篇
机械仪表   268篇
建筑科学   376篇
矿业工程   140篇
能源动力   119篇
轻工业   295篇
水利工程   65篇
石油天然气   302篇
武器工业   34篇
无线电   45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2篇
冶金工业   241篇
原子能技术   36篇
自动化技术   4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现有MEMS惯性开关各向响应不一致和闭合时间短等问题,设计了一个采用周边弹簧支撑中心圆形质量块、柔性支撑固定电极结构形式的引信用MEMS万向触发开关。仿真结果表明,开关响应时间不大于300μs。由于采用圆形质量块,开关对0°~90°不同着角的冲击都能可靠响应;由于采用柔性电极,开关的闭合时间从小于10μs延长到30μs以上。  相似文献   
82.
为了计算复杂飞行器的质量特性,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Pro/E自带的Pro/ToolKit开发模块进行二次开发。采取异步模式调用Pro/E,计算飞行器系统及零部件的质量特性参数并保存至数据库,支持按零件、组合部件和飞行器整体状态的质量特性输出,并提供一种质量特性的修改方法。结合虚拟飞行器模型,验证了飞行器质量特性计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质量特性的计算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3.
为了使产品达到欧盟安全标准,进入欧盟的励磁系统设备必须通过CE认证。励磁调节器是励磁系统的控制核心。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要求,在满足CE的基础上,需要按照TUV认证的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分析励磁调节器的作用,在电器件选型、电磁兼容设计、结构件及柜体设计等方面与相关指令进行核对,完成了调节器装置的设计。该装置一次性通过TUV验证,证明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为电力系统其他装置进行CE及TUV认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Sr2−xLaxMnO4+δ (x = 0.4, 0.5, 0.6) oxides were studied as the cathode material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 The reactiv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no reaction occurred between Sr2−xLaxMnO4+δ and CGO at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1000 °C, and the electrode formed good contact with the electrolyte after being sintered at 1000 °C for 4 h. The tota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hich has strong effect on the electrode properties, was determined in a temperature range from 100 to 800 °C. The maximum value of 5.7 S cm−1 was found for the x = 0.6 phase at 800 °C in air. The cathode polarization and AC imped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Sr1.4La0.6MnO4+δ exhibited the lowest cathode overpotential. The area specific resistance (ASR) was 0.39 Ω cm2 at 800 °C in air. The charge transfer process is the rate-limiting step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n Sr1.4La0.6MnO4+δ electrode.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确定四川某集气管线腐蚀穿孔的原因。方法 采用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及EDS能谱对失效样品进行检测,并对腐蚀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 (1)管体内壁存在大量腐蚀凹坑,管体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焊缝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管基体的冶金质量、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符合标准;(2)腐蚀产物为FeS和少量FeCO3;(3)气田水中存在硫酸盐还原菌(SRB)。结论 管线穿孔是SRB、H2S、CO2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张智  王嘉伟  吴优  霍宏博  谢涛  李金蔓 《石油学报》2022,43(8):1158-1172
大位移页岩气井的井眼轨迹复杂,且压裂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水泥环缺陷引发的套变损伤问题。针对页岩气井压裂过程中高泵压大排量的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优化模型网格划分,建立了适用于页岩气井复杂井眼轨迹下套管力学完整性计算的套管-水泥环-地层组合体模型,讨论了水泥环缺失角度、缺失厚度、缺失长度及复合缺陷对造斜段及水平段局部屈曲部分套管力学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管的周向应力随水泥环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受泊松比影响较小。水泥环角度缺失会使套管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当缺失角度超过90°,应力集中现象得到减缓。随着水泥环缺失厚度的增加,套管所受应力增大。无论是造斜段还是水平段,不同缺失角度下,水泥环厚度、套管尺寸及泵压对套管应力的影响类似,趋势均为随着缺失角度的增加,套管应力先增大后减小。水泥环缺失的临界部位会产生应力突变,该位置也是最容易发生套损的部位。同一缺失厚度下,套管应力最大值随着缺失角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同一缺失角度下,套管应力最大值随着缺失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缺失角度的增加,水泥环缺失部位对应套管沿管长方向的等效应力先增加后减小。水泥环越厚,套管等效应力越小。在相同厚度下,水泥环剩余厚度越薄,套管等效应力越大,全部缺失时应力水平最大。  相似文献   
87.
基于激光散射的高速微粒测速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哲新  巩轲  何淑芳  霍玉晶 《中国激光》2008,35(7):1050-1054
高速微粒速度测量技术是空间高速粒子地基模拟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利用激光光幕对高速运动微粒的非接触式速度测量系统,分析了测量误差以及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该系统以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同时采用PIN光电二极管作为光电探测器,利用接收侧向散射光脉冲作为起始和结束信号以测量微粒的平均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速度范围为1~10 km/s,直径大于100μm的高速微粒进行测速,精度优于1.8%。  相似文献   
88.
给出了超薄栅MOS结构中直接隧穿弛豫谱(DTRS)技术的细节描述,同时在超薄栅氧化层(<3nm)中给出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通过该技术,超薄栅氧化层中明显的双峰现象被发现,这意味着在栅氧化层退化过程中存在着两种陷阱.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直接隧穿应力下超薄栅氧化层(<3nm)中的界面/氧化层陷阱的密度以及俘获截面小于FN 应力下厚氧化层(>4nm)中界面/氧化层陷阱的密度和俘获截面,同时发现超薄氧化层中氧化层陷阱的矩心更靠近阳极界面.  相似文献   
89.
给出了一种CMOS型四象限模拟乘法器,该乘法器采用有源衰减器结合吉尔伯特单元结构.利用基于CSMC的0.6μm n阱2p2m工艺SPICE BSIM3V3 MOS模型(level=49)进行仿真,采用单电源5V电压供电.利用HSPICE仿真并给出了仿真的结果及版图实现.  相似文献   
90.
Lithium–sulfur (Li–S) batteries are promising energy storage systems due to their large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y of 2600 Wh kg?1 and cost effectiveness. However, the severe shuttle effect of soluble lithium polysulfide intermediates (LiPSs) and sluggish redox kinetics during the cycling process cause low sulfur utilization, rapid capacity fading, and a low coulombic efficiency. Here, a 3D copper, nitrogen co‐dop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network developed through a freeze‐drying method (denoted as 3D Cu@NC‐F) is prepared, and it possesses strong chemical absorp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conversion activity for LiPSs as highly efficient sulfur host materials in Li–S batteries. The porous carbon network consisting of 2D cross‐linked ultrathin carbon nanosheets provides void space to accommodate volumetric expansion upon lithiation, while the Cu, N‐doping effect plays a critical role for the confinement of polysulfides through chemical bonding. In addition, after sulfuration of Cu@NC‐F network, the in situ grown copper sulfide (CuxS) embedded within CuxS@NC/S‐F composite catalyzes LiPSs conversion during reversible cycling, resulting in low polarization and fast redox reaction kinetic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1 C, the CuxS@NC/S‐F composites' electrode exhibits an initial capacity of 1432 mAh g?1 and maintains 1169 mAh g?1 after 120 cycles, with a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nearly 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