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19篇
  免费   2338篇
  国内免费   1059篇
电工技术   1467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567篇
化学工业   4595篇
金属工艺   1591篇
机械仪表   1573篇
建筑科学   2194篇
矿业工程   807篇
能源动力   784篇
轻工业   1923篇
水利工程   488篇
石油天然气   1310篇
武器工业   209篇
无线电   30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49篇
冶金工业   1225篇
原子能技术   360篇
自动化技术   3732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541篇
  2022年   899篇
  2021年   1244篇
  2020年   992篇
  2019年   780篇
  2018年   819篇
  2017年   1010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1113篇
  2014年   1318篇
  2013年   1626篇
  2012年   1664篇
  2011年   1816篇
  2010年   1524篇
  2009年   1428篇
  2008年   1373篇
  2007年   1282篇
  2006年   1273篇
  2005年   1237篇
  2004年   774篇
  2003年   671篇
  2002年   600篇
  2001年   507篇
  2000年   544篇
  1999年   647篇
  1998年   607篇
  1997年   481篇
  1996年   520篇
  1995年   423篇
  1994年   354篇
  1993年   267篇
  1992年   205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2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1.
The synthetic indium-bearing zinc ferrite (IBZF) was activated mechanically using a tumbling mill under different rotation speeds, milling times, media fillings, and ball-to-material ratios. Subsequently,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leaching behavior of IBZF induced by mechanical activation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FT-IR), M?ssbauer spectrometry, particle size analysis, and leaching tests in sulfuric aci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milling conditions could form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morphologies, and crystal structures, which influenced indium extraction differently. In addition, the indium extractions from various activated samples were related closely to the change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duced by mechanical activation. The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mechanical activation in IBZF decomposition lies mainly in the damage of crystal structure besides the decrease of the particle size because the indium-leaching efficien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amage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s kept constant.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设计双流道筒体的必要性,通过建立物理、数学模型详细论述了双流道筒体的设计原理及换热计算过程,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对单、双流道筒体的换热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3.
建立了包括液相返混和催化剂颗粒沉降的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浆态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空速、原料气组成、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CO转化率和二甲醚的选择性随温度增加、压力增大而提高,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CO转化率随空速增大而减小,合成气含有一定量的CO2有利于CO转化率增加。  相似文献   
94.
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承包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与分析,论述各种类型承包形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
600MW机组循环水泵最佳运行方式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600 MW机组存在循环水流量可连续调节和不可连续调节这两种不同的循环水系统,进行了循环水系统的特性试验比较和分析,分别采用收益平衡法和收益最大法这两种计算评价方法进行了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的节能优化计算,确定出各种不同机组负荷、不同循环水进水温度条件下的循泵优化运行方式。有关计算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指导运行人员进行循泵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96.
本文分析了现有数宇监控系统中的云台控制法,该方法基于派尔高协议通过串口间接控制云台:提出了基于智能监控系统的嵌入式IO直控云台结构,并结合S3C2440处理器设计了硬件结构、编写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下的驱动程序。  相似文献   
97.
选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再燃燃料,氨水和尿素作还原剂,碳酸钠和乙醇作添加剂,采用锅炉燃烧模拟装置研究了多种形式先进再燃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先进再燃比基本再燃脱硝效率明显提高。在典型条件:再燃比为15%,再燃温度为1 273 K,氨氮摩尔比为1.5时,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先进再燃脱硝效率分别达到82%~88%和82%~ 92%,而氨的有效利用率比SNCR中的低。碳酸钠能有效拓宽还原剂脱硝温度窗口,乙醇则对还原剂脱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原剂远离燃尽风喷入燃尽区下游适宜温度范围内,可获得更高的脱硝效率和还原剂利用率。先进再燃与SNCR复合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是一种高效的脱硝方法。  相似文献   
98.
不同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输送压力可达3.6 MPa,输送速率通量可达4 600 kg×s-1×m-2的气力输送中试实验台上,进行3种煤粉(内蒙、大同和兖州煤粉)、同一煤种(内蒙煤粉)不同粒径的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系统实验研究。考察输送压力、总输送差压、流化风流量、煤粉粒径和煤粉种类等因素对输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条件更有利于实现较高固相速率通量的低速密相输送;输送速率通量随着流化风流量的增大而先略增后略降;系统的输送能力随着煤粉粒径和水分的增大而降低,且水分的影响更大;不同管段的压降呈现不同的特征,说明管段的布置影响流动阻力和稳定性;煤粉颗粒大小和固气比均是影响压降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主动配电网综合能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主动配电网还缺乏统一的综合能量管理。在研究综合能量管理平台技术、区域能量综合预测技术和多级能源协调控制技术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一种针对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能量管理系统。系统综合考虑电源—电网—用户三个方面的需求,集成配电网已存在的信息和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海量信息数据深度挖掘、高度整合和综合应用,最终实现能量合理分配、多元互补、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降低了配电网能量损耗。系统在天津生态城示范区域部署应用,运行结果验证了所述主动配电网综合管理技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
Mussels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were contaminated with known amounts of laboratory strains of hepatitis A virus and Poliovirus 1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elf-cleansing mechanism was studied using a pilot depuration system. Both viruses were rapidly bioaccumulated by mussels and the maximal concentration of about 10(4) TCID50/ml was reached within 1.5 hours. Depuration was carried out up to 24 h; infectivity titer decreased to 10(2) TCID50/ml and 10(3.2) TCID50/ml within 6 h in hepatitis A virus and Poliovirus 1 contaminated mussels, respectively, but only a very slight further decrease was obtained after 24 h. E. coli was used as a control; within 24 h th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from 40 to 2 bacteria/ml of mussel (MPN). The elimination of bacteria is not a reliable parameter to control the effectiveness of viral depu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