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6篇 |
免费 | 377篇 |
国内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83篇 |
综合类 | 120篇 |
化学工业 | 395篇 |
金属工艺 | 154篇 |
机械仪表 | 179篇 |
建筑科学 | 229篇 |
矿业工程 | 86篇 |
能源动力 | 74篇 |
轻工业 | 207篇 |
水利工程 | 71篇 |
石油天然气 | 95篇 |
武器工业 | 21篇 |
无线电 | 24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79篇 |
冶金工业 | 82篇 |
原子能技术 | 23篇 |
自动化技术 | 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218篇 |
2020年 | 156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38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利用自制的恒温热重实验装置对焦粉与秸秆混合成型燃料进行等温燃烧试验,分别研究了焦粉与秸秆掺混比为90∶10、85∶15、80∶20、75∶25、70∶30时,在800 ℃、900 ℃、1 000 ℃下的燃烧特性,并根据等温燃烧法得到成型燃料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温度上升和秸秆比例增加都会使燃料的燃烧速度加快,燃尽时间显著减少;5种混合成型燃料等温燃烧的反应级数在0.9~2.0;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都随着秸秆掺混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从25%增加到30%时两者会有一个大幅度降低的突变。 相似文献
93.
94.
95.
指数型、多项式、三线型及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广泛用于表征黏接结构的界面性能,建立不同模型形状参数间的关系,可以为界面问题研究中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首先,保持黏接界面的临界应力和断裂能相等,推导四4种模型形状参数之间的关系,任意2种模型的形状参数可相互表示.其次,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反演识别率相关的铝合金黏接界面4种模型的形状... 相似文献
96.
通过采用聚砜、复合增韧剂对酚醛模塑料的界面进行改性,成功地制得了一种耐油型酚醛模塑料。分别在200℃和170℃的滑油中浸24h和100h,测其力学性能和电绝缘性能,除垂直纤维方向的压缩强度外,各项性能保持率均达95%以上。采用SEM等手段对改性模塑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同国外同类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聚砜、复合增韧剂改性酚醛模塑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绝缘性能和耐滑油性能,是国防用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97.
98.
锂离子电池用双草酸硼酸锂的固相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固相法合成的一种新型电解质锂盐--双草酸硼酸锂(LiBOB)。制备过程采用草酸、氢氧化锂、硼酸为原料,其物质的量比为2.1∶[KG-*2]1∶[KG-*2]1,经球磨混合后高温烧制,烧制温度为120 ℃、脱水温度为240 ℃,所得产品经乙酸乙酯提纯后即得产物。产物通过分析测定可知,其杂质含量少且晶体结构完整;并通过热分析证实其热稳定性优于六氟磷酸锂。用其制备的电解液组装的电池,循环性能较好,所制双草酸硼酸锂达到用作电池电解质锂盐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
考察了气体进入方式和输送压力对上出料发料罐系统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上出料和下出料发料罐系统的煤粉输送量、固气比和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在上出料发料罐系统中,随锥部气增加,煤粉输送量和固气比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随底部气和调节气增加,煤粉输送量和固气比呈减小趋势;随输送压力增加,煤粉输送量和固气比先明显增加后增加趋势减弱。与上出料发料罐系统相比,相同输送差压下,下出料发料罐系统具有较高的输送量和固气比,但二者均具有良好的输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A methodology is describ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rmosensitive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icrogels with functional Fe3O4 nanoparticles as the crosslinker and N-isopropylacrylamide (NIPAm) as the monomer. Magnetic Fe3O4 nanoparticles were first prepared via a redox rea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n modified with 3-(trimethoxysilyl)propylmethacrylate (TMSPMA) via the silanization. The bonding of multiple TMSPMA monomers on the surface of Fe3O4 nanoparticles renders them as crosslinker. Surfactant-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SFEP) of NIPAm was then carried out with the presence of TMSPMA-modified Fe3O4 nanoparticles at 70 °C in aqueous solution,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rmosensitive PNIPAm-Fe3O4 hybrid microgels crosslinked with Fe3O4 nanoparticle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EDX),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 system (PPMS) were th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ultant hybrid microge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NIPAm-Fe3O4 hybrid microgels were spherical in shape with a larg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Fe3O4 nanoparticle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side the microgels. The PNIPAm-Fe3O4 hybrid microgels were thermosensitive, exhibiting a reversible swelling and deswelling behavior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The PNIPAm-Fe3O4 hybrid microgels also show superparamagnetic behavior at room temperature (300 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