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6篇
化学工业   60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50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26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5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在建立搅拌轴有限元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先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静力分析找出搅拌轴上的危险点,再通过ANSYS-Fatigue模块对这些点进行疲劳寿命分析。通过对危险点螺棱与轴的过渡部分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得到疲劳累积系数0.6,表明该搅拌轴在使用年限内满足疲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42.
本文串联式密炼机中下游转子分别采用自行研发的新型共流转子和啮合型转子,对比两种不同转子构型的混炼机理以及混炼过程,利用传统全钢子午胎胎面胶配方,设计正交试验得到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胶料性能测试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究新型共流转子相对于啮合转子在串联式混炼恒温反应式下混炼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综述了近年来涡轮叶片气膜孔几何结构对气膜冷却特性影响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影响气膜冷却效果的因素.总结了气膜孔结构对叶片前缘、叶片端壁以及对平板气膜冷却影响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气膜孔结构对气膜冷却传热特性的影响.最后指出进一步优化气膜孔结构,综合考虑气膜孔尺寸、长度、间隔、形状以及相对透平叶片取向对气膜冷却的影响和新型气膜孔的研究.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决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与太阳能辅助抽汽供热系统的余热损失增多问题,提出一种太阳能辅助高背压热电联产系统的优化改造方案。利用EBSILON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改造前后机组的整体性能和改造后机组在不同发电功率、背压、热网供回水温度工况下的收益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改造前后机组的(火用)效率与经济性差异。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太阳能辅助高背压热电联产系统节煤更多,机组回收了集成太阳能产生的余热后供热能力增强;改造后的机组在低发电功率、较高背压和较低热网供回水温度时节煤更多;在低发电功率、较低背压及较高热网供回水温度时机组的供热能力更强;改造后的太阳能辅助高背压热电联产系统(火用)效率更高、系统的经济效益更佳。  相似文献   
45.
46.
47.
依据经典成核理论和超临界领域中的结晶动力学相关模型,分析影响成核速率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研究共溶剂辅助超临界CO2溶解无机盐,在SBA-15介孔材料表面沉积实验的结果,发现伴随初始阶段的泄压速率逐步提升(0.05~18 MPa/min,20~14 MPa),载体所负载的纳米颗粒的粒径逐渐减小至1.5 nm左右,与典型的晶核尺寸1 nm相接近,而担载量却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晶体的临界成核半径取为0.5 nm,通过Türk模型和Debenedetti模型计算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RESS)工艺其喷嘴内的成核速率,与超临界反溶剂(SAS)群体平衡模型(PBM)的边界条件即SAS过程的初始成核速率相比较,三者的成核速率相接近,且利用快速泄压方法的沉积实验结果与按Cu担载量所估算的成核速率相接近。分析在沉积反应后的泄压阶段,超临界条件下的CO2的脱附作用,可能成为吸附于载体表面的前驱物离子结晶的诱导因素。并且CO2瞬时脱附量能够调控负载型纳米颗粒的成核速率,同时控制复合材料的金属担载量。为研究微观尺度下SAS过程的实现提供了实验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8.
Crude-oil independent liquid fuels are currently being developed for future HSDI diesel engines. Thus, it is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to characterize the combustion of selected reference fuels under realistic conditions, in particular with regard to flame lift-off and soot formation. The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in an optically-accessible and a comparable all-metal HSDI engine at part load, using n-decane, n-heptane, 1-decanol, and conventional diesel, respectively, as the fuel. Two image-intensified, high-speed CMOS cameras are employed simultaneously, in order to visualize the highly unsteady combustion process in terms of OH1 radicals and soot, respectively, with relatively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and data throughpu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fuel properties, in particular cetane number and volatility, on mixture formation, ignition, combustion, soot formation, and emissions. Relatively high soot emissions for n-decane can basically be explained by its short ignition delay, small lift-off length, and lack of fuel-bound oxygen. The soot formation process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relative engine-out emissions than soot oxidation under the investigated conditions. Furthermore, a very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gnition delay and the flame lift-off length (during injection) is found. This indicates that lift-off stabilization is essentially determined by autoignition.  相似文献   
49.
AISI 201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程  王宇 《金属热处理》2012,37(5):95-97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辉光放电技术对AISI 201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低温离子渗碳(DCPC)处理,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可以形成一层无碳化铬析出的碳的过饱和固溶体(SC相)。由于渗入钢中的过饱和碳原子引起奥氏体晶格发生畸变,结果使渗层的硬度和耐蚀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0.
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工艺参数为渗碳温度500℃、C3H8:H2=1:30、氩气流量20 ml/min、渗碳时间6 h。用优化工艺参数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可获得单一的Sc相组织,硬度高达780 HV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