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3篇
能源动力   5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74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从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工作曲线的绘制和校正等方面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铁中硫元素的不确定度,并对一个生铁样品中硫含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72.
连铸铁皮渣的分离与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皮渣是连铸氧化铁皮与结晶器保护渣残渣的混合物。研究铁皮渣的分离方法,将铁皮渣分离成较纯的氧化铁皮与保护渣残渣。分离出的氧化铁皮可用于高炉生产,而且还可以用于生产铁粉和磁性材料;分离出的保护渣残渣可以作为保护渣的原料,在配入一定量的其他原料后,制作的保护渣成分、熔化温度、黏度等理化性能都能满足生产要求。连铸铁皮渣得到最充分有效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3.
采用水模试验方法,对常规四叶搅拌器和不同叶片结构的WG-3Y搅拌器的搅拌混合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模型C结构WG-3Y搅拌器的搅拌混合特性最优,其卷吸深度比常规四叶搅拌器增大30%~100%。  相似文献   
74.
高炉生产实践表明,炉渣w(Al2O3)超过16%会对炉况稳定顺行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引起高炉失常。在w(Al2O3)为17%、18%、19%、20%、21%的炉渣中添加0%、2%、4%、6%、8%、10%的w(CaF2),测定了炉渣黏度的变化。研究表明,炉渣中w(Al2O3)在17%~18%,起降低黏度作用的w(CaF2)最低为2%。最后介绍了某高炉加萤石处理炉况失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75.
将20mm厚1 000MPa级钢板在线淬火后进行不同温度的回火处理,观察了组织及屈强比的变化。结果表明:回火区间在400~550℃范围,屈强比从0.81增长到0.93;回火区间在550~650℃范围,屈强比从0.93降低到0.88。试验钢单相回火索氏体组织屈强比最高,屈强比上升按组织形貌排序为:回火贝氏体加回火马氏体、回火贝氏体加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组成、工艺特性和工作原理,通过与传统的锅炉-汽机发电技术相比较,阐述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技术特点及优越性。结合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在武钢的应用,阐明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技术不仅能高效利用武钢的副产煤气,实现能源的二次利用,还可创造更多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77.
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一种超低热值煤气Ⅰ型辐射管烧嘴,该烧嘴可适用煤气最低热值达4598 kJ/m3(1100kcal/m3).点火实验结果表明:烧嘴火焰检测信号随着煤气热值下降逐步减弱,随着空气消耗系数的增加而增强,随着供气流量的加大而增强.实验烧嘴除可适用低热值煤气外,同时还具有热效率高、加热温度均匀性好和有害气体排放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8.
从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三个方面对微合金化 3.5Ni 钢的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计算了三种强化方式对强度的贡献.结果表明:3.5Ni 钢进行 Nb,Ti微合金化后,通过适当的工艺控制,钢中可以析出较多均匀细小的 Nb(C,N),NbTi(C,N) 球形颗粒和 TiN 方形颗粒.这些细小粒子一方面产生析出强化的效果;另一方面钉扎奥氏体晶界,阻止晶粒长大,从而产生强烈的细晶强化效果.强度的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非常接近,同时,与国家标准 CCS1996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中的要求相比,有超过 20% 的余量.  相似文献   
79.
练瑞民  刘静  徐志 《钢铁研究》2010,38(3):57-59
棒线材生产新工艺和新技术主要分两类:一是通过微合金化强化或工艺强化机理,提高棒线材强度或塑性,如碳纳米管技术、超细晶钢生产技术、超快冷工艺、线材在线盐浴处理工艺等;二是通过流程简化和局部工艺优化,提高生产节奏,降低生产成本,如连铸连轧工艺、热装热送工艺、无头轧制技术和超短流程工艺等。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棒线材生产最新的一些工艺及技术,包括纳米材料技术、超细晶钢生产技术、超快冷工艺和短流程生产工艺等。  相似文献   
80.
借助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完成了蓄热烧嘴的优化设计,分析了蓄热式烧嘴关键结构——空气和煤气喷口距离及入射角度对燃烧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烧嘴喷口距离在15D~20D间调整和角度在3°~9°间改变对炉内整体温度水平和温差大小结果影响不大,燃烧高温区主要集中在炉膛的中部,温度梯度较小,温度分布很均匀,炉膛中心区域内温度差在100℃以内。(2)烧嘴喷口间距小时,喷口角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出现燃烧不完全现象。当烧嘴喷口间距过大时,喷口角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综合分析确定烧嘴结构在18D、5°组合状态下燃烧效果最优,性能最稳定。最后通过实验证明实验烧嘴炉内温度场和浓度场分布规律与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