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7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109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对烟气进行脱硫成为治理环境的首要环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脱硫的主要工艺及相应技术的原理,并为以后脱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2.
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是多个线程协同工作以实现双赢结果的示例。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在Web挖掘数据,ControlLogix系统以及网络售票系统等方面存在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单个生产者和单个消费者以及多个生产者和多个消费者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中需要用互斥信号量来限制生产者从缓冲器存放资源和消费者从缓冲器中取走资源的操作。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建立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扩增产物经电泳和酶切鉴定,表明扩增结果正确。本研究验证该方法特异性,对灵敏度和人工污染鸡肉的检出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株呈阳性结果,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株均呈阴性结果。该方法检测纯菌的灵敏度为61 CFU/m L,人工污染鸡肉的检出限为46 CFU/g。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能够实现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4.
主要阐述了微生物防腐剂在果蔬、乳及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综述了肠道益生菌的功能特性并对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6.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的多种植物中均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其具备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用价值,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黄酮类物质被大量应用在新型药品的研制、食品及化妆品工业中,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食品保藏、天然化妆品开发等领域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中,黄酮类化合物不仅起到了延长食品贮藏期、为食品提供自然温和的色泽、香气等作用,还能使食品摆脱人工合成添加剂的毒性等弊端,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保健价值。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主要食物来源,及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为添加黄酮类物质的新型药品、食品添加剂、保健品、护肤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建立一种新型的核酸体外等温扩增方法--可视化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SRCA)检测沙门氏菌。根据沙门氏菌st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特异性验证。测定该技术的灵敏度以及人工污染鸡肉样品的检出限。通过检测多种实际食品样品,评价SRCA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沙门氏菌呈阳性结果,非沙门氏菌呈阴性结果,说明引物特异性良好。SRC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DNA的灵敏度为5.6×10~0fg/μL,检出限为3.8×10~1CFU/mL;PCR方法的灵敏度为5.6×10~2fg/μL,检出限为3.8×10~3CFU/mL。该方法检测30个实际样品的检出率为13.33%,并与GB 4789.4-2016方法进行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100%,96.30%和96.67%。结论:可视化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检测成本低,对试验设备要求低等优点,适用于基层单位对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8.
试验以市售纯牛奶、山楂、陈皮为主要原材料,添加乳酸菌发酵粉、白砂糖后经一系列过程制作陈皮山楂风味的酸奶,并依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确定制作陈皮山楂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所得到的酸奶最佳配方为:山楂:陈皮=1:2,陈皮山楂汁12%,蔗糖9%,乳酸菌发酵粉0.1%,发酵时间6.5 h,发酵温度43℃。制作出的酸奶颜色均匀,爽口细腻,酸甜适宜,奶香浓郁,具有山楂和陈皮的清香。  相似文献   
109.
虾是一种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但作为主要致敏原之一,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该文介绍虾类的过敏机制,虾类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球蛋白轻链、肌质钙结合蛋白、丙酮酸激酶、血蓝蛋白),并综述了近几年虾过敏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传感器技术。对虾过敏原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变形杆菌的方法。采用实时荧光LAMP(Real Amp)技术检测变形杆菌,分析Gen Bank中公布的变形杆菌atp D基因序列,针对其6个区域设计4条引物,利用实时荧光监测仪等温(62℃)扩增模板DNA,通过与电脑相连进行实时监测,对该方法检测变形杆菌的特异性、灵敏度、人工污染猪肉检出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该检测法的灵敏度与普通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eal Amp检测方法比普通LAMP检测方法更加方便快捷,20 min内即可判定结果;用于特异性试验的19株试验菌株中,6株变形杆菌呈阳性结果,其他13株非变形杆菌均呈阴性结果;检测纯菌的灵敏度为8.1CFU/m L,是普通LAMP检测方法的10倍;人工污染猪肉的检出限为81CFU/m L。本研究建立的Real Amp检测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