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篇
  免费   56篇
综合类   448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6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避免传统脱胶方式引起的化学品消耗大、水耗高,而且脱胶油得率低、残磷量高等问题,以大豆原油为原料,采用磷脂酶C对其进行酶法脱胶,考察加酶量、柠檬酸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磷脂脱除和脱胶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C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0.45 g/mL柠檬酸添加量0.15 mL(100 g原油)、加酶量40 mg/100 g(以油质量计)、脱胶温度50℃、脱胶时间4 h。在最佳条件下,磷脂酶C脱胶油中含磷量降至1.00 mg/kg。酶法脱胶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各脂肪酸相对含量与大豆原油相比无显著差异。与酸化脱胶相比,酶法脱胶油的得率无显著差异,油中甘一酯和甘二酯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0.49、1.15百分点,甘三酯相对含量减少了2.28百分点,油脚中磷脂的组成及各组分相对含量无变化。  相似文献   
72.
研究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不同浸泡和萌动处理对芝麻及芝麻酱基本组分质量分数、功能性成分、矿物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未经萌动处理的芝麻浸泡2、5 h时,粗脂肪、粗蛋白质量分数降低;不同浸泡时间芝麻中灰分质量分数均有所降低,粗纤维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总糖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随萌动时间的延长,萌动处理后芝麻酱中粗脂肪、总糖和粗纤维质量分数与芝麻中变化一致,粗蛋白质量分数呈先减后增趋势,草酸质量分数逐渐降低,酸价呈波动变化,甾醇含量逐渐增加。萌动处理后的芝麻酱中V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芝麻酱,在浸泡20 min、萌动14 h时VE含量达到最大值(49.96 mg/100 g),比对照组增加49.36%;萌动24 h时,萌动处理后的芝麻酱中芝麻酚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未经萌动处理芝麻酱;萌动处理后芝麻酱中的Ca含量明显增加,K含量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萌动处理后芝麻酱品质的主要指标为粗脂肪质量分数、VE含量等。经过浸泡和萌动处理的芝麻酱中花生酸不再存在。结果表明萌动处理是制备低脂肪质量分数、高VE含量芝麻酱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73.
以新鲜山羊的羊板油和肾脏油为原料,熬制得到山羊油,测定其主要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板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和折光指数(65 ℃)分别为196.8 mg/g、47.9 g/100 g和1.452 4;肾脏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和折光指数(65 ℃)分别为194.7 mg/g、37.8 g/100 g和1.452 0.板油全样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8.09%、20.85%和45.54%;肾脏油全样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7.06%、34.57%和38.28%.板油Sn-2位脂肪酸中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分别为64.60%、11.52%和9.84%;肾脏油Sn-2位脂肪酸中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分别为55.62%、20.70%和12.65%.山羊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C17:0和C16:2.  相似文献   
74.
利用900~1700 nm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联用Stepwise算法快速评估鸡肉色泽和嫩度。通过采集新鲜屠宰鸡肉高光谱图像,提取试验样本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s,ROI)反射光谱信息,经中值滤波平滑(Median filtering smoothing,MFS)、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correction,SNV)三种预处理后,分别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挖掘光谱信息与鸡肉色泽参数(L*、a*、b*)及嫩度参考值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经MFS预处理的近红外光谱(486个波长)构建的全波段PLS回归模型(F-PLS)预测L*(RP=0.904,RMSEP=2.036)、b*(RP=0.908,RMSEP=1.577)和嫩度(RP=0.948,RMSEP=1.596)效果更好。为提高预测效率,采用Stepwise算法筛选最优波长优化F-PLS模型,结果显示,从SNV预处理光谱筛选的14个最优波长构建MLR回归模型预测L*值(RP=0.894,RMSEP=2.160)效果较优,从SNV预处理光谱筛选的13最优波长构建的O-PLS回归模型预测b*值(RP=0.877,RMSEP=1.811)效果较优,从MFS预处理光谱筛选的20个最优波长构建O-PLS回归模型预测嫩度值(RP=0.888,RMSEP=2.408 N)效果较优。本试验表明,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Stepwise算法可实现鸡肉色泽参数L*、b*值以及嫩度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75.
采用中性蛋白酶水解玉米蛋白粉,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玉米蛋白酶解液的还原力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水解条件,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底物体积分数6.05%,酶解温度55.3℃,加酶量3.88%,p H 7.6。在此条件下,玉米蛋白粉酶解产物的还原力为0.41。试验结果表明,该条件下的酶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食品工业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采用热线法测定了小麦、稻谷的导热系数。室温条件下,小麦水分在7.9%~20.4%的状态下,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142 0~0.162 7 W/(m.℃),并且与水分呈正线性相关;温度在5.96~33.33℃时,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133 6~0.160 5 W/(m.℃)。籼稻中优218水分在6.6%~20.1%时,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99 8~0.122 3 W/(m.℃);广东早籼在6.51~35.03℃时,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82 6~0.116 6 W/(m.℃)。不同品种粮食的导热系数不同,籼稻的导热系数大于粳稻的导热系数,但不同品种小麦的导热系数值变化范围不大。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盐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κ-卡拉胶凝胶质构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10g/L浓度范围内,K~+、Na~+、Mg~(2+)、Ca~(2+)四类盐离子均可增加κ-卡拉胶凝胶强度和弹性,降低κ-卡拉胶的黏度和内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钾盐对凝胶强度的提高幅度最大,K+含量1%时,凝胶硬度为14.12N。流变学研究表明,κ-卡拉胶的凝胶温度与盐离子浓度呈正相关关系。25℃条件下0.2%的各类盐离子添加量时,κ-卡拉胶凝胶复合黏度明显增加,以添加Ca~(2+)的凝胶的复合黏度变化最为显著,复合黏度为58.81×105m Pa·s。  相似文献   
78.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不同市售酵母中海藻糖的含量,并结合F3流变发酵仪测出面团冷冻前后酵母发酵特性的变化,对不同酵母的抗冻性进行比较,用以筛选出合适的抗冻酵母来生产冷冻面团。结果表明:5#酵母的海藻糖含量最高,15#、12#和10#酵母制成的新鲜和冷冻面团的发酵力均较大,8#、20#和25#的抗冻力最强且全为高糖型酵母。综合比较得出,在冷冻面团的制作中应首先选择8#酵母。  相似文献   
79.
用乳酸测试盒测定了正常大气下5%和2%氧浓度处理24 h的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卵、幼虫、蛹和成虫的体内乳酸含量.结果表明:正常大气下,4种虫态试虫体内的乳酸含量明显不同,成虫的乳酸含量最高,蛹次之,幼虫较小,卵最低;雌成虫和雄成虫体内的乳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5%氧浓度下处理24 h,前述4种虫态的乳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相同虫态乳酸含量的2.1倍、2.5倍、2.3倍和1.1倍.2%氧浓度下处理24 h,4虫态的乳酸含量明显比5%氧浓度处理组各相同虫态的高,分别是对照组相同虫态乳酸含量的4.7倍、3.4倍、4.5倍和1.5倍.低氧条件下,四种虫态的乳酸含量都明显增加,卵和蛹的乳酸含量增加的最快,幼虫次之,成虫最慢.因此,低氧导致害虫各个虫态体内乳酸量的增加与低氧致死机理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对取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玉米油加工厂的玉米油毛油、待脱臭油和成品油中的氯离子、3-氯丙醇(3-monochloro-1,2-propanediol,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含量进行检测,并在实验室明确可控的条件下对玉米毛油进行精炼,检测精炼过程氯离子、3-MCPD酯和GEs含量,与玉米油加工厂实际精炼过程的含量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玉米油精炼过程中氯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对3-MCPD酯和GEs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所有玉米油样品中均含有氯离子、3-MCPD酯和GEs,其中毛油中氯离子含量最高,为0.628~2.029 mg/kg,毛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为0.547~1.083 mg/kg和0.246~0.721 mg/kg;待脱臭玉米油中氯离子含量为0.110~0.374 mg/kg,较毛油中含量明显降低,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为0.933~1.422 mg/kg和0.246~0.432 mg/kg,3-MCPD酯较毛油中含量有所升高,GEs含量变化不明显。脱臭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为3.523~4.541 mg/kg和1.501~13.584 mg/kg,较待脱臭油中含量大幅升高,其中一个油样中含量分别增加3.5 倍和32.1 倍,同时该油样中氯离子含量的降幅也最大(0.287 mg/kg)。对实验室精炼过程及工厂精炼过程的玉米油样品检测分析显示,无论是实验室精炼还是工厂实际生产,氯离子含量均随精炼过程逐渐减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工序(降幅为76.1%~81.3%);3-MCPD酯和GEs在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及吸附脱色过程的含量变化不大,经脱臭后含量大幅升高,同时伴随脱臭过程氯离子含量的降低,并且氯离子含量降幅越大3-MCPD酯的升幅越高。研究结果明确了玉米油精炼过程氯离子和3-MCPD酯及GEs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待脱臭玉米油中氯离子含量对脱臭油脂中3-MCPD酯和GEs含量的影响,对玉米油精炼乃至其他植物油生产中3-MCPD酯和GEs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