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2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添加PI染料时乳制品中不同的荧光成分如酪蛋白、黄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对荧光图像观察的影响,探究了不同乳制品及其成分在PI染色观察条件下的荧光性质,并以酿酒酵母为目标菌,研究了10种乳制品中酿酒酵母PI荧光图像计数结果。结果表明,酪蛋白、黄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成分及10种乳制品在发射光615 nm均可产生荧光,但不影响PI染色的酿酒酵母荧光计数的观察结果。使用荧光显微镜对添加105~107 CFU/mL酿酒酵母菌液的10种乳制品进行PI染色计数,并将荧光图像计数结果与平板计数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经荧光图像计数后得到的菌液浓度对数值分别在5.69~5.93、6.18~6.28、7.13~7.21之间,对应平板计数结果的对数值分别5.49~5.63、6.02~6.06、7.02~7.06之间,二者结果一致。使用 PI 进行荧光图像计数时,乳制品荧光虽然存在但不会对酿酒酵母荧光图像观察与计数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浒苔多糖作为浒苔的主要功能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等。但是由于其分子量较大,浒苔多糖具有溶解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缺陷,这极大地限制了浒苔多糖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浒苔多糖降解后得到的低分子量产物,在保持了多糖的多种生物活性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其溶解性、生物利用度等,因而浒苔多糖降解产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浒苔寡糖的制备主要是通过对浒苔多糖的降解实现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降解法、物理降解法和酶降解法等。该研究综述了浒苔多糖的化学组成、结构、提取和纯化方法,并对浒苔多糖降解产物的制备方法和活性等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浒苔多糖及其降解产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海洋藻类多糖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沼液预处理最优混凝搅拌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混凝法对沼液进行预处理最优条件的研究,为沼液预处理提供参考。在实验室条件下,对COD、TN、TP、色度和SS的去除率综合评价混凝工艺效果。实验中依次进行混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pH和搅拌强度的单因素实验,进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沼液预处理最优的混凝搅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4 g/L、PAM投加量为50 mg/L、搅拌速度为200 r/min、混凝阶段同时投加PAC和PAM,处理后的水样COD、TN、TP、色度和SS分别为216.20、181.99、0.18、11.77和71.67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2.51%、88.85%、99.75%、98.37%和89.46%,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减轻了后续污水处理的负荷,为沼液实际处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探究透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厚度和4种不同恒定热流对材料表面温度、质量损失率、着火时间及着火温度的影响。利用反演模型并结合部分实验数据得到PMMA的热物性参数,将其他工况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及理论分析值相互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MMA着火时间的下降趋势随热流的增大而逐渐变缓。PMMA厚度小于3 mm时,表面温度和质量损失率随厚度增大而减小。PMMA厚度大于3 mm时,着火温度的平均值为(628±20) K,其着火特性几乎不随厚度的变化而变化,故着火温度可作为PMMA着火判据。  相似文献   
5.
摘 要:为探究高压输电线路因意外断线垂落故障对森林地表植被放电击穿引发恶性山火行为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自主设计模拟高压输电线路断线垂落(钢棒电极)引火实验平台,在不同距离间隙下,分别对肾蕨碎块、雪松松针碎块、杨木屑以及四种含水率桉树叶碎块进行垂落导线放电引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垂落导线与地表植被间存在间隙时放电引火阶段可总结为“两期两点”(放电诱导期、间隙击穿点、电弧诱导期、故障切除点),在相接触时则不存在故障切除点;不同植被被放电引燃可能性大小排序为:雪松松针>桉树叶≈杨木屑>肾蕨;随着桉树叶含水率不断增加,垂落导线放电仍可将其引燃且所需击穿电压逐渐降低;对于不同植被,在适宜距离和含水率条件下,一旦被引燃将会产生持续火焰,促进导线与植被间形成流注通道进而加剧放电,进一步促进植被燃烧,直至可能诱发一场山火。  相似文献   
6.
针对计数标准微球在微生物计数中的微球聚集、使用浓度及统计数量进行分析比较。以计数标准微球和酿酒酵母ATCC9080为实验对象,研究了Tween 20、Tween 80对计数标准微球的分散效果以及标准微球浓度、统计数量对酿酒酵母计数结果的影响,并将标准微球计数结果与平板计数结果进行比较。实验表明计数标准微球在0.08% Tween 20或0.06% Tween 80中的分散效果适宜,可使分散指数为3.30。对每毫升105、106、107个酿酒酵母悬液进行计数时,统计的标准微球总数依次应不小于2 000、1 500、1 000个,统计的细胞总数分别应不小于200、400、2 600个。在每毫升105~107个酿酒酵母浓度范围,以每毫升106个标准微球最适宜,且对酿酒酵母的计数结果与平板计数结果呈线性关系(R2=0.996 9)。结果表明Tween 20或Tween 80可有效分散计数标准微球,采用分散的、适宜浓度的计数标准微球可对微生物悬液进行准确计数,明确了计数标准微球用于微生物计数的适宜参数,补充 GB/T 39730-2020标准微球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7.
石莼多糖是石莼属海洋绿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复杂的结构和单糖组成赋予了各种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炎症、抗凝血、抗氧化等。但是提取得到的石莼多糖的分子量较大,存在溶解度低,生物利用率差等缺点,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石莼多糖的高值化开发与有效利用。通过降解石莼多糖得到的低分子量的寡糖产物,即石莼寡糖,不仅能够非常好地保留石莼多糖的多种生物活性,还能够有效地解决溶解度低、生物利用率差等问题。因此,石莼寡糖的制备与活性研究成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石莼寡糖主要是通过化学法,物理法和酶法三种降解方式制备得到的。该研究对石莼多糖的化学组成、结构、提取、纯化和降解制备寡糖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石莼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石莼多糖及其寡糖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以期为海洋藻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强桥梁抗御地震落梁的能力,减轻交通生命线系统的震害损失,基于耗能减震、多级设防和结构分灾三个抗震性能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种具有耗能限位和上部体系连续化两级功能,并能在不同水准地震下自动实现功能转换的地震落梁控制装置。首先,分析了装置的构成、特点和工作机理,对第1级耗能限位组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测试了耗能滞回曲线;然后,对第2级拉索连梁组件进行了静力拉伸试验,评价了其变形性能、破坏形式和锚固性能;最后,对抗震销栓进行了剪切试验,考察了控制级别的转换,采用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地震落梁两级控制装置具有有效的位移约束、合理的耗能机制和明确的分灾保险丝构造,实现了梁-梁连接和墩-梁连接控制模式的优势互补,实现了强震作用下对桥梁落梁失效的控制和对桥墩的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9.
确定使用酶-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法作为酵母胞内海藻糖定量测定方法,通过微波-浸提法对活性干酵母胞内海藻糖进行提取,采用单因素试验以酵母中海藻糖含量为参考指标优化该工艺中的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氯乙酸浓度、三氯乙酸体积、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在此基础上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氯乙酸浓度、三氯乙酸体积、浸提温度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后工艺条件为:针对1.5?g活性干酵母,微波功率231?W、微波时间40?s、三氯乙酸浓度0.7?mol/L、三氯乙酸体积40?mL、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150?min。使用该工艺得到的活性干酵母中的海藻糖含量为280.15?mg/g,相对于优化前提高了15.2%。同时,利用该优化后工艺在现有面包酵母菌种中筛选出了一株高产海藻糖的菌株。在50?L自吸式发酵罐中将该菌株进行流加发酵,采用糖蜜进行溶氧反馈流加时最大酵母湿质量浓度为198.34?g/L,将流加工艺进行改进,提出称质量补料的流加方法将糖蜜、尿素、磷酸二氢铵作为流加营养源,实验发现发酵后最大酵母湿质量浓度可提高到264.82?g/L,相对于原工艺提高了33.52%,达到了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的要求。发酵过程中将乙醇体积分数控制在0.7%~1.0%之间,将有效提高酵母湿质量浓度且保证其发酵力在650?mL/h以上,且工艺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重力热管工作原理,结合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对重力热管式油管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传热平衡原理,对不同工作条件下重力热管式油管采油井进口出油温度和传热损失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式油管能够利用采油井下部稠油和地层所蕴含的地热能来加热采油井上部稠油,减少稠油流动过程中的散热损失,改善稠油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