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4篇
  免费   768篇
  国内免费   1098篇
电工技术   741篇
综合类   563篇
化学工业   860篇
金属工艺   230篇
机械仪表   290篇
建筑科学   920篇
矿业工程   392篇
能源动力   93篇
轻工业   783篇
水利工程   685篇
石油天然气   616篇
武器工业   43篇
无线电   15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7篇
冶金工业   184篇
原子能技术   457篇
自动化技术   83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578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712篇
  2013年   713篇
  2012年   686篇
  2011年   649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597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7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分析搅拌机系统的幅频特性与振动模态,研究混凝土搅拌机的结构强度与动刚度问题.方法 利用非线性振动理论、有限元理论和Lagrange方程,建立混凝土搅拌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采用Runge-Kutta算法,利用计算机仿真,在一定的数值参数情况下,分析搅拌机系统的幅频特性,同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搅拌机系统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Runge-Kutta算法与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搅拌机主要有6个比较重要的临界转速,15阶振动模态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结论 从动力学的观点看,搅拌轴的刚度较大,结构尺寸尚有较大的减小幅度.分析结果对改进搅拌轴的结构尺寸能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震后北川县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频率高,规模大,潜在危害严重等特点,已经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制约因素.震后潜在泥石流发育度的评价,对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叠加法对震后北川县潜在泥石流发育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把北川县分为泥石流高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低发育区.高发育区集中于擂鼓镇-曲山镇-陈家坝乡一带,沿发震断裂上盘分布,占县域面积的6.6%;中等发育区位于高发育区两侧,以断裂上盘为主,占县域面积的22.5%;其余属低发育区,占县域而积的70.9%.在泥石流高发育区必须规避泥石流灾害;在中等发育区,应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确保没有灾害威胁,否则也必须进行规避.  相似文献   
43.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 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敛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 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治需求;重新确定泥石流预警报的临界雨量指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4.
汶川地震震后都汶公路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的共用作用下,地震灾区的道路损毁非常严重.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地震灾区道路的抢通以及恢复与重建工作.都汶公路是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的"生命线",是汶川地震受损最严重的山区道路之一.以都汶公路为例,介绍都汶公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损毁情况以及恢复与重建.对于影响都汶公路通行的边坡地质灾害,在通过对边坡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后,确定都汶公路首批恢复与重建的42处边坡处治路段及处治措施,并在9处路段通过修建明洞来预防边坡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45.
地震灾害对山洪的形成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破坏了已有的初步监测设施.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进行"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四川省"5·12"地震后的相关规划、设计、建设,特别是在传感检测、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系统、关键技术和作者在该项目的多次评审中感到的主要问题,就至关莺要的方面,提出了几点考虑.主要包括:防汛经验总结和模型的建立、SCA-DA系统的建立和要求、GIS平台、系统架构(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集成开发)、高效工作流平台、局域网和通信系统等方面.并希望通过讨论,对山洪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从概念上、系统上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从而不断地减少建设中的方向性错误,保证相关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使该系统能在防汛预警工作中发挥充分的、最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震后裂缝危岩体的失稳机理与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山体结构破碎,崩塌频发,严重制约着灾后重建工作.从震后岩体实际结构状况出发,在分析诱发岩体崩塌的破坏性外力类型的基础上,借助断裂力学理论,通过合理建模,阐明了震后岩体崩塌的机理,给出了崩塌发生的条件,为町预知余震强度震区的危岩体诊断和排查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余震、降雨及其相互耦合作用是震后崩塌的根本动力;在特定外力下区内岩体裂缝发生扩展存在最小临界深度;外力耦合条件下裂缝失稳临界深度最小.  相似文献   
47.
分析现阶段第二语言词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结合认知心理学的连通主义理论,研究了改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4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战略的弊端不断显现,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提高、社会不和谐现象频发。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局限性入手,指出重视公平是对效率的一种促进而非一种阻碍,阐述公平对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依托规模庞大的常规水电增建混合式抽水蓄能是加快抽蓄发展的重要途径。相比传统抽蓄电站,融合改造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具有水力联系更紧密、抽-发工况转换更复杂、“量调并重”角色更鲜明等显著特点,为探索其运行模式,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改造的混合式抽水蓄能与风电联合运行短期调度模型。该模型以联合体整体收益最大为目标,以机组为最小调度单元,针对常规机组和抽蓄机组的差异化运行特性分别精细化建模,并引入状态变量实现运行状态的解耦与关联切换。在模型求解方面,通过线性化方法及建模技巧将原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模型,最后在JAVA环境中采用CPLEX工具进行求解。以西南某流域电站为参考构建的应用示例验证了本文模型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可为推进常规水电站的融合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0.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电力市场逐步体现。四川作为水电大省,区域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水电市场化、商品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水电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时效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本文从四川电力市场现状着手,梳理水电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内外矛盾,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水电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策略提出针对性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