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68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当前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在贯彻执行中存在着方案编制滞后、编制内容雷同、方案审批越权、重编制轻实施等问题,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督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年审制度、强化管理杜绝越权审批、强化流域机构监督管理职责等对策.  相似文献   
52.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主要工程措施之一。基于2009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大检查数据和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对淤地坝"淤满"情况的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修建的淤地坝,大多数已超过淤积年限,部分淤地坝已"淤满"。淤地坝"淤满"后,拦沙作用降到最低,但是淤积的坝地相当于水平梯田,客观上还能起到一定的减蚀和拦蓄径流泥沙作用;未设置溢洪道的"淤满"淤地坝,遇超标准洪水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单场暴雨洪水不会造成拦蓄泥沙(坝地)被"零存整取"。对于"淤满"的大中型淤地坝,可采取增设溢洪道、排洪渠、坝体铺盖防护材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淤地坝减蚀作用的持续发挥和坝地的持续有效利用;对于"淤满"的小型淤地坝,可比照小型水库报废、销号等方法,实行动态管理,在政策上探索报废退出机制,对报废的淤地坝按照基本农田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53.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沙量占入黄总沙量90%的黄河主要产沙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实测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遥感调查、统计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等,分析了过去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情况。研究认为,产沙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持续恶化、70年代以后逐渐好转、1998年以后显著改善。目前,包括林草、梯田和坝地在内的综合覆盖率已经由70年代的20.6%提高到50.9%,其中黄河中游地区达到54.1%,综合覆盖率不足30%的面积占比由70年代的81.0%减少至3.5%。林草植被改善和梯田建设是研究区产沙环境改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4.
马红斌  王庆  王秦湘 《人民黄河》2012,34(12):94-95,111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佳芦河5条重点支流为研究对象,以1998年、2009年2期同一时相的TM影像为数据源,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为基础,提取2期植被覆盖等级,定量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近10 a来的综合治理,2009年5条流域整体植被覆盖度提高,除皇甫川外,其他4条支流的中下游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从植被覆盖的等级变化来说,1998年主要的植被覆盖度为0~10%和10%~30%这2个等级,2009年主要集中在10%~30%和30%~50%这2个等级,植被覆盖状况已向良好转变。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麻地壕治沟骨干工程定向爆破--水坠法筑坝坝体3个深6m探井土样的土力学特性分析,获取了爆堆体、爆堆体与水附体分界面和水坠体的湿容重、容重、含水量、相对密度孔隙比的变化规律,论证了定向爆破--水坠法筑坝施工新技术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燕  李晓宇  高云飞  党素珍 《水利学报》2019,50(10):1177-1188
2000年以来,随着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大幅改善和大规模梯田建成,加之坝库拦截,黄土高原入黄沙量锐减,从而使黄土高原现状产沙情势的认知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目前,增大林草和梯田覆盖状况可减少或遏制侵蚀产沙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流域层面上的减沙机制仍有待深入认识。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0条面积较小的流域作为样本,以场次降雨为分析对象,以场次降雨的面雨量、最大1 h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为降雨指标,以场次降雨的产沙强度≥500 t/km2为流域产沙的判断标准,探讨了林草梯田覆盖程度变化与可致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无论地貌类型如何,随着流域林草梯田覆盖程度的增大,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均明显增加,其中黄土丘陵第1—3副区的降雨阈值与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之间呈正向的指数函数关系。在相同下垫面下,黄土丘陵第1—3副区的降雨阈值差别很小;或因植被主要分布在梁茆,或因河道产沙占比较大,因此,砒砂岩区、黄土残塬区和黄土丘陵第5副区更易产沙,其降雨阈值明显小于第1—3副区。本成果不仅为诠释林草梯田减沙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而且也可为黄河水沙情势的评价和入黄沙量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7.
20世纪70年代淤地坝水毁灾害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靖  张金柱  王晓 《中国水利》2003,(17):55-56
20世纪70年代,黄河中游地区连降几次较大暴雨,该地区的淤地坝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破坏.学术界因此也对淤地坝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偏见.在大量调查水毁实例,客观分析灾害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淤地坝建设在防治洪水灾害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刘斌  李欣 《人民黄河》2001,23(2):15-17
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影响较为突出的项目有毁林开荒、陡坡开荒、修路、开矿等。根据典型调查情况及有关资料,对北洛河流域的水沙基本特性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治理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量随年代有较大的增加,1990-1996年人类活动年均增沙1768万t,分别是70、80年代的2.3和1.7倍;增沙量所占比例最大的项目是毁林开荒,其次为陡坡开荒。  相似文献   
59.
重点支流治理项目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启动实施,经过项目区所在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已完成治理面积2234.06km2,占计划任务的102.2%,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推行了三项制度、筹集了建设资金、提高了科技含量、加大了封禁治理力度、完善了工程管护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样板.  相似文献   
60.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指的是水土保持项目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包括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其反映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3个方面。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监测为基础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以监测信息为基本依据,建立层次化(目标、准则、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定性(德尔菲法)和定量(AHP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