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4篇
  免费   948篇
  国内免费   409篇
电工技术   713篇
综合类   310篇
化学工业   165篇
金属工艺   95篇
机械仪表   180篇
建筑科学   1071篇
矿业工程   175篇
能源动力   839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2623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30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8篇
冶金工业   13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410篇
  2024年   178篇
  2023年   528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536篇
  2016年   623篇
  2015年   497篇
  2014年   385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阶旋转体时域有限差分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旋转体时域有限差分法(BOR FDTD)是模拟电磁波与旋转对称目标体相互作用的一种高效算法,但目前的BOR FDTD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分精度均只有二阶.通过把电磁场各分量作泰勒展开,并结合麦克斯韦方程,提出了BOR FDTD的三种高阶算法.相对于目前的BOR FDTD,三种高阶算法均不增加存储量.通过模拟简谐波与介质球的相互作用并和理论值作比较,证实了高阶算法在提高计算精度方面的有效性.此外还分析了三种高阶算法的优、缺点,给出了关于高阶算法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2.
轴流泵在反向发电时,不同运行工况和几何过流形式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水力不稳定现象。以某泵站双向轴流泵装置为研究对象,应用SST k-ω模型,对其开展双向发电全流道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额定转速下,轴流泵装置反向发电效率整体高于正向发电;最优工况下,与正向发电相比,反向发电在泵段有较合理的压力分布,流线相对平顺。正向发电导叶出口压力脉动稳定性较差,对比导叶段漩涡演变和叶轮受力变化规律得出,正向发电导叶内部的大尺度漩涡是引起导叶出口压力脉动不规律以及最优工况效率更低的原因,且是引起叶轮径向力更大的本质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泵站双向轴流泵装置及前(后)置固定导叶轴流泵装置在发电工况下的运行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3.
高精度的变形预测对大坝安全运行和长期维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下方法预测精度低、数据信息挖掘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将变形序列进行变分模态分解,构建大坝变形影响因子与分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搭建不同结构参数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最终提出了一种大坝变形分析模型。该模型综合灰狼算法、最小能量误差标准、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方法等策略,从前端分解、信息提取和时序预测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实现了最优化建模。实例分析表明,相较于常规监控模型,所提出的变形分析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坝体形变过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性能,可以为大坝变形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小电阻接地系统中并网分布式电源的网侧中性点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能够减小孤岛系统带故障运行时的过电压,也改变了原有小电阻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导致现有的高阻接地故障保护方案不适用。文中分析了主网和分布式电源均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配电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特性,根据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幅值和相位特征将线路划分为两个区域,区域1为各中性点之间连接的线路,区域2为除各中性点连接线路以外的线路,并提出基于零序相位差动保护和零序电流幅值比保护的分区域零序保护方案。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通过对低阻接地故障、线性高阻接地故障和非线性高阻接地故障进行仿真,验证了保护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5.
多能互补是促进清洁能源并网消纳与提升电力调节性能的重要途径,多源接入规模加剧了决策与风险并存问题。该文旨在优化搜索维度,协调源–荷互动关系以应对能源消纳与调峰压力,并保障电站与机组运行可靠性。为此提出光–荷模块分层协同搜索策略。在外层,提出光–荷预测偏差的鲁棒特征,依据场景集合反演特征参数,计及光–荷模块多重不确定性的置信区间;在中层,结合源–荷调节平衡能力重构水–光模块,旨在支持系统出力调峰目标;在内层,引入中层电力重构的电量与波动特征识别机组运行风险区间,通过逐步优化机组安排与分区负荷转移,降低机组穿越振动区风险;以此建立层间目标跟踪与层内风险调控的动态协同搜索策略,形成光–荷不确定性下的发电决策空间。最后以澜沧江西藏段混合发电系统为研究背景,结果表明该策略相较于传统方法,在响应调峰目标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光、荷交替波动下的系统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106.
考虑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暂态稳定评估方法对电力系统输入数据的描述不够全面,异构数据常被忽略,且许多特征信息无法有效融合,为充分利用电力系统各类异构数据以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和算法性能,提出了一种异构数据特征级融合的深度学习方法。首先,利用多层感知机、图卷积网络、门控循环单元分别对静态多变量数据、拓扑图域数据、时序多变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采用张量融合方法对所提取特征进行特征级融合,并将展平的融合特征输入共享层,利用基于同方差不确定性的多任务学习方法,同时实现了暂态稳定判别与暂态稳定裕度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暂态稳定评估模型,并对所提方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采用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训练与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提升评估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7.
高含量纳米掺杂易团聚会导致空间电荷积聚、电场畸变,从而降低材料的绝缘性能。为了提升高含量纳米颗粒在基体中的分散性,采用等离子体对纳米氧化铝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纳米氧化铝质量分数为10%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颗粒的分散性进行表征,采用高温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和电导电流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阶梯式升压下试样的电荷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能有效地抑制高含量纳米氧化铝的团聚。高温下纳米氧化铝质量分数为10%的试样空间电荷输运明显,电导率提高了近3个数量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含10%纳米氧化铝试样始终保持最低的电荷量和电导率,且电导率与电场强度呈近似线性关系。等离子处理后的纳米氧化铝能有效地抑制高温下空间电荷的注入、积聚与输运,降低载流子迁移和电导活化能,提升高温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气性能。基于结果与分析提出了高温阶梯式升压下等离子处理前后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荷动力学特性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实用拜占庭容错共识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PBFT)中存在通信开销大、缺少奖惩机制、节点缺乏积极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分组信誉模型的改进PBFT共识算法(grouping reputation 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GR-PBFT)。首先,引入信誉奖惩机制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再根据节点信誉进行分组以选取共识节点,解决信誉机制类共识算法产生节点信誉累计问题,降低系统中心化程度,提升了节点成为共识节点的积极性;然后,改进主节点的选举方式保证主节点的可靠性,并优化一致性协议执行流程,减少准备、确认与响应阶段的通信复杂度,提高了共识效率。仿真实验表明,GR-PBFT共识算法在共识时延、通信开销、吞吐量、安全性等方面比PBFT共识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9.
超低水头贯流式机组无论在电站增容改造方面,还是在超低水头开发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然而,水流中裹挟的泥沙会对机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在汛期尤为严重,研究泥沙磨损问题对于机组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FX平台,使用k-ε湍流模型,拉格朗日颗粒跟踪模型和Tabakoff and Grant磨损模型对2.1m超低水头下的两叶片灯泡贯流式水轮机进行了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实验验证数模计算的可靠性,对比单相及两相流工况下的涡流特性,探究不同泥沙浓度(Cv=1%~10%)、颗粒直径(D=0.1~1mm)对过流部件磨损位置、侵蚀率以及流动特性的影响。结论如下:在清水中加入泥沙颗粒后,泥沙颗粒对旋涡有增强作用;导叶凹面,叶片正面进水侧头部、叶片出水边、叶片轮缘,以及转轮室都是比较容易遭受磨损的部位;随着泥沙颗粒浓度、直径的增加,导叶、叶片及转轮室的磨损面积、磨损程度以及最大磨损率都呈上升趋势;相较于导叶,叶片和转轮室的磨损程度更为严重,在汛期运行时要更加注重磨损防护。  相似文献   
110.
通过物理沉积法和静电吸附法在玻璃纤维织物(GF)表面包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制备GF-d-CNTs和GF-a-CNTs两种多尺度增强体,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MWCNTs-GF增强环氧复合材料。采用静态、动态力学法、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层间剪切、黏弹性和微观组成结构表征。结果表明:MWCNTs包覆于GF表面形成"倒刺"结构,并通过啮合作用增强了复合材料界面的强度和树脂韧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Tg)等;与纯GF复合材料相比,GF-d-CNT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14.5%和37.9%,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26.2%和36.6%,层间剪切强度提高31.5%;GF-a-CNTs复合材料的Tg提高了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