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2篇 |
免费 | 518篇 |
国内免费 | 35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7篇 |
技术理论 | 4篇 |
综合类 | 309篇 |
化学工业 | 521篇 |
金属工艺 | 101篇 |
机械仪表 | 125篇 |
建筑科学 | 257篇 |
矿业工程 | 46篇 |
能源动力 | 113篇 |
轻工业 | 1157篇 |
水利工程 | 657篇 |
石油天然气 | 37篇 |
武器工业 | 21篇 |
无线电 | 71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2篇 |
冶金工业 | 55篇 |
原子能技术 | 58篇 |
自动化技术 | 9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278篇 |
2021年 | 330篇 |
2020年 | 352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243篇 |
2017年 | 237篇 |
2016年 | 209篇 |
2015年 | 169篇 |
2014年 | 373篇 |
2013年 | 419篇 |
2012年 | 714篇 |
2011年 | 684篇 |
2010年 | 515篇 |
2009年 | 271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利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实验,以酸价、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天然与合成抗氧化剂在不同复合配比条件下对亚麻油稳定性及货架期的影响,在100 ℃加速氧化条件下,选出0.04%迷迭香油+0.018%叔丁基对甲氧酚+0.018%没食子酸丙酯为本实验抗氧化剂的最佳配比。对比碱炼前后亚麻油酸价的变化,当向2 g亚麻油中添加NaOH的质量为0.30、0.35 g反应4 h后,酸价降低约80%,对延长亚麻油货架期的效果较为显著。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在60 ℃加速氧化条件下预测亚麻油在使用最佳抗氧化剂后货架期延长至352 d。 相似文献
192.
以来源Trametes sp.C30 的LAC3漆酶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引物设计进行突变,在其C端和N端进行延长,分别引入6 个组氨酸标签,并异源表达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将获得的重组酶进行比较发现漆酶末端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对酶学性质的影响较大。C端引入组氨酸标签的重组酶的表达量不受影响,但是在N末端引入组氨酸标签的重组酶表达量只有LAC3的一半。添加组氨酸标签的融合蛋白对ABTS和SGZ两种底物的亲和力得到增强。而在酸碱稳定性耐受方面,与LAC3相比,N末端氨基酸的改变使其在酸碱稳定性方面得到了增强,中碱性条件下仍能保持较佳活性。C端和N端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漆酶新性状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3.
194.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为解决副溶血弧菌检测步骤复杂且周期长的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磁珠提取与PCR联用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副溶血弧菌。首先通过碱性共沉淀法完成Fe3O4磁珠的制备,随后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水解正硅酸乙酯完成Fe3O4@SiO2磁珠制备。探讨了正硅酸乙酯添加量对Fe3O4@SiO2磁珠粒径和磁性的影响。以DNA提取能力为目标,已知浓度DNA为提取对象,分析了Fe3O4@SiO2磁珠粒径和提取体系pH值对Fe3O4@SiO2磁珠与DNA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SiO2磁珠结合副溶血弧菌DNA的较佳粒径为105.89nm、Fe3O4@SiO2磁珠的SiO2层为25nm,此条件下Fe3O4@SiO2磁珠表面光滑、分散性良好、饱和磁化强度高,在磁场的作用下10s即可完成副溶血弧菌DNA与杂质的分离,副溶血弧菌DNA的提取率高达80%(提取体系pH值为5.0)。采用优化后的Fe3O4@SiO2磁珠进行DNA提取,结合PCR联用技术,对92份市售水产样品(32份对虾、25份牡蛎、35份贻贝)进行副溶血弧菌筛查。结果表明,Fe3O4@SiO2磁珠提取的DNA均可直接用于PCR检测,被测水产样品中有17份样本的副溶血弧菌检测结果为阳性。此技术与国标检测方法(GB 4789.7—2013)相比,检测时间由一周缩短至4h,提高了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效率。磁珠提取结合PCR联用技术可检测不同食品中的多种微生物菌种,此研究为食品中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实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5.
为阐明老抽酱油在不同储存期的关键气味化合物及其风味特征的变化,采用液液萃取与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相结合提取并鉴定不同储存期老抽酱油中的挥发性气味化合物,并利用香味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鉴定关键气味化合物。结果表明:在老抽酱油样品中共检测到56种气味活性物质,其中FD因子>1024的化合物分别为2-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5-甲基-2(3H)-呋喃酮、2-乙酰基呋喃、2-乙酰基-5-甲基呋喃、1,4-丁内酯、5-甲基-2-呋喃甲醇、2-羟基-3-甲基-2-环戊烯酮、愈创木酚、麦芽酚和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 (HDMF),其中,2,6-二甲基吡嗪、5-甲基-2(3H)-呋喃酮、2-羟基-3-甲基-2-环戊烯酮、麦芽酚和HDMF的香气活性值>1,对老抽酱油整体香气起主要贡献作用。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老抽酱油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烤香味和烟熏味的气味强度得分升高。该研究分析了老抽酱油的关键气味化合物以及在储存过程中气味特征变化,为老抽酱油相关风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6.
针对一株从传统酒曲中分离出的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得知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1,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组成为酵母提取物5.0 g/L、胰蛋白胨10.0 g/L、氯化钠10.0 g/L、大豆蛋白胨40.0 g/L、蔗糖26.0 g/L、pH值6.26,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48 h、转速140 r/min、接种量4%的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最大值,为(520.1±1.2) mg/L。对胞外多糖的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对Fe~(2+)有螯合能力。此外,胞外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因此具有降血糖作用。实验结果以期为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工业生产以及食品产业的功能性原料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7.
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复合发酵剂对乳蛋白浓缩物(milk protein concentrate,MPC)进行发酵,研究了不同乳糖浓度下MPC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乳糖浓度影响MPC发酵进入稳定期的时间与pH值,随着乳糖浓度的升高,MPC发酵物的最终pH值下降(pH值范围4.14~4.59);微流变学研究表明,随乳糖浓度升高,MPC发酵物的宏观黏性因子减小,而固液平衡值和流动性指数增大;质构特性研究表明,MPC发酵物的持水力随乳糖浓度升高而逐渐升高,胶着性、弹性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硬度、黏力不受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酸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是MPC发酵物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随乳糖浓度的增加,酸类化合物含量减少,而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等乳糖代谢物的含量增加。本研究结果旨在为进一步了解MPC的发酵特性并拓宽MPC在不同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