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14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83篇 |
矿业工程 | 54篇 |
能源动力 | 21篇 |
轻工业 | 2篇 |
水利工程 | 71篇 |
无线电 | 4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72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其投资规模和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构建生态效率测度指标和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定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再利用Tobit模型量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总量及各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一般,3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类型中的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对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最大且显著。 相似文献
62.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于生态效率的改善,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并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与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探讨生态效率时空演化格局的内在规律, 实证分析生态效率驱动因素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2005—2016年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呈平稳态势,上、中、下游呈现“阶梯型”分布,下游依次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部分地区生态效率呈“两级型”分化趋势;城市间生态效率发展存在空间联动效应,与生态效率高的城市为邻,其正向溢出作用促进城市状态向高水平跃迁,而与生态效率低的城市为邻,其负向作用拉动城市状态向低水平发展;人口规模与产业升级对经济带不同流域具有异质性作用,其提升下游生态效率而抑制中游和上游生态效率,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存在“U”型关联,意味着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并不能使生态效率状态改善,而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率向高水平状态演变。 相似文献
63.
扬子江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下游重要门户地区,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龙头引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生态走廊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落实长江大保护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聚焦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得出: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工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的碳排放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城市;2)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大致经历了扩张连接、强脱钩以及弱脱钩3个阶段,整体上脱钩水平逐渐提高,但稳定性不高,各城市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水平差异较大,但在逐步优化中;3)从驱动因素看,碳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脱钩水平有促进作用,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区域经济比重和能源结构则相反。基于此,论文提出加强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探索构建全域碳权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议,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工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4.
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构建行业层面的双边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采用1997-2011年WIOD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巴西8个主要贸易国双边贸易隐含碳净排放量。研究表明:在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中,主要为行业隐含碳净出口;在与俄罗斯、印度、巴西的双边贸易中,行业隐含碳净出口和净进口现象并存。通常情况下,中国采取以碳排放换取贸易顺差、以贸易逆差换取碳减排的贸易策略。为了减少隐含碳排放,中国应该推行碳排放交易市场,整顿高污染行业,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鼓励增加高碳行业的进口量和低碳行业的出口量。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产业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是否存在生态改善效应,以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33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生态效率,将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扩展到生态效率领域,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之间是否存在EKC曲线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上游地区生态效率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大部分城市的产业升级指数已经经过拐点,位于“U”型曲线右方;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环境规制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建议加强上下游地区间生态环境治理策略互动,继续发挥产业升级的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推动中上游地区产业升级,加强环境规制,合理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66.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以联合国1993年修订的核算体系为主体中,耕地部分只反映了种植的农产品的收入,却没有反映导致的耕地资源环境污染的损失。针对耕地资源价值的低估和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代价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对耕地资源耗竭成本、耕地资源环境降级成本和耕地资源恢复收益进行分析,采用收益倍数法、污染损失率法等评估方法构建核算模型,计算得出基于耕地资源价值调整的绿色GDP,结果显示: 基于耕地资源价值调整的绿色GDP逐年上升,耕地资源保护效果优于耕地环境整治效果;江苏省耕地环境降级成本占传统GDP比重最高且逐年波动增加,耕地污染情形依然不容乐观;江苏省耕地资源恢复收益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研究结果对耕地资源质量提升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7.
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须在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控制节能减排。文章将\"工业三废\"放入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体系中,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9-2015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引入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若干解释变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逐年上升之势,整体水平偏低,东、中、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地区间技术交流成效显著;3)政府科技支持、技术转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直接效应,而技术转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68.
现有公私合作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项目控制权分配模型大多假设社会资本为自利性经济人,忽略了其互惠性偏好.为此,将互惠性偏好植入社会资本协同产出效用,研究并构建PPP项目社会资本的控制权分配模型.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最优控制权分配范围与互惠性偏好、投入成本正相关,与协同合作程度负相关;考虑互惠性偏好时,控制权份额对社会资本的投入水平和协同产出水平都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同时,控制权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才有促进作用,独占或过度的控制权会导致投入无效率. 相似文献
69.
彭凌霄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11):2849-2851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焦点性问题,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改革企业的会计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应对机制对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总结了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会计的职责,并提出了企业会计改革与创新策略,以期能够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