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3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717篇
电工技术   123篇
综合类   169篇
化学工业   732篇
金属工艺   165篇
机械仪表   126篇
建筑科学   80篇
矿业工程   55篇
能源动力   426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19篇
石油天然气   1784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4篇
冶金工业   30篇
原子能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52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319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强度堵水剂裂缝细管模型堵水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裂缝性致密储层中,裂缝既是油流通道又是水驱窜流通道,在注水开发中由于裂缝的存在导致水驱波及效率低,从而形成无效注水开发。此外,裂缝性储层的封堵又存在大裂缝封堵效果差、有效期短等问题。鉴于此研制了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和单体地层聚合高强度堵剂体系,测定了堵剂在70℃下的成胶性能、稳定性以及封堵强度等。通过细管模拟裂缝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堵剂突破压力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细管研究了堵剂在管中的突破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酚醛树脂冻胶的突破压力随着冻胶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管径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稳定;单体地层聚合堵剂的突破压力随着堵剂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管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可视化细管实验中,堵剂突破时并不完全沿细管中心突破,其堵剂的强度与黏附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2.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小型压降可以判断天然裂缝存在与否,以及天然裂缝的张开压力大小.裂缝性储层并不需要高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沟通更多的储层区域和天然裂缝是保证油井压后高产稳产的关键.通过支撑剂优选、压裂液优化、施工工艺优化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有效控制压裂液向天然裂缝的滤失,保证施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3.
Scenario based architectural assessment is a well-established approach for assessing architectural designs. However scenario-based methods are not always usable in an industrial context, where in our experience, they can be perceived as complicated and expensive to use.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why this may be the case and define a simpler technique called TARA, which has been designed for use in situations where scenario based methods are unlikely to be successful.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n experience report that explains how it was applied to the assessment of two 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 systems, and its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relationship to other method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4.
为较好的控制和预测石油化工过程中油品掺混后的黏度,获得对于不同工艺情形的精度较高的掺混黏度预测模型,以黏度比为工况划分标准,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及工程允许误差为评价准则,评价了8种二元油品掺混黏度的预测模型。得到了各个模型在全黏度比1~106内的黏度预测特性。计算分析了各个模型的预测精度。按黏度比,对掺混黏度预测做了模型的优选。结果表明,Arrhenius、Bingham、Kendall等基本模型的预测结果波动及误差较大,不推荐使用,黏度比在1~103时优选Chevron模型,黏度比在104~105时优选Cragoe模型,而黏度比在105~106时各模型都超出允许范围,且波动及偏差较大,预测效果不好,亟待开发出一种适用模型。  相似文献   
45.
采用白油和水为实验介质,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对高压交流电场油中水滴的喷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破裂喷射与电场强度及频率、油品黏度以及界面张力有关;液滴破裂时的临界锥角只与两相介电常数有关,本文约为38°;随着频率增加、油品黏度增加以及界面张力的降低,子液滴的空间分布角度减小;液滴的喷射时间随液滴直径增大和油品黏度的增加而增加,黏度较低油品中,频率越低液滴喷射时间越长;喷射量随着液滴直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6.
煤粉对煤层气井产气通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Kozeny的毛细管岩石模型,建立煤粉影响后产气通道渗透率的模型;分析煤粉对产气通道渗透率和导流能力的影响,在以往渗流观点基础上,研究煤层气沿产气通道渗流模式,依据该渗流模式运用分段方法建立煤储层整体压降模型,探讨煤粉对煤层气井产气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影响后近井地带产气通道的渗透率与煤粉颗粒粒径大小和填充率有关,远井地带产气通道的渗透率与煤粉的堵塞程度有关.随着煤颗粒粒径的增大,堵塞程度的增加,产气通道的渗透率减少.在填充煤粉颗粒粒径由0.01mm增大到0.3mm后,产气通道的渗透率由569.96μm2减少到30.91μm2;在粒径比不变的情况下,当填充率小于1时,填充率对产气通道的渗透率影响较小,当填充率大于1时对产气通道的渗透率影响较大;随着沉积厚度的增加,裂缝的等效裂宽越小,压裂裂缝的导流能力减少,导流能力随沉积厚度的变化呈线性递减关系.煤粉在产气通道内的填充沉积不仅使煤储层整体压降程度变小,而且使煤层气的有效解吸面积变小,进而影响煤层气的产能.  相似文献   
47.
考虑到工业生产数据具有按工作点聚类和迁移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adAP)的多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进行软测量建模。该方法用adAP算法对训练样本进行分类以找到最优的聚类结果,采用LSSVM算法对各类样本分别建立子模型,并根据当前工作点所属子类的模型进行预测输出。将该方法用于聚丙烯熔融指数的软测量建模,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回归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48.
49.
针对天然气输送管道内含水合物液膜的厚度测量问题,基于电-声联合探测方法原理设计了集成同轴圆盘-双环电极和超声晶片的内嵌凹面式电-声复合传感器,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对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分别对含有离散分布水合物颗粒和水合物沉积层液膜的厚度进行了仿真测量,讨论了电阻法和超声渡越时间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同轴圆盘-双环电极中的圆盘电极的半径、圆盘电极/内环电极的间距是影响电学测试空间灵敏度的主要结构参数,超声波频率对声学测试空间灵敏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对凹面式电-声复合传感器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电阻法和超声渡越时间法分别适用于测量水合物以离散颗粒形态分布和以沉积层形态分布的液膜,两类方法优势互补显著,拓宽了电-声复合传感器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0.
In the present work, mach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lled water, tap water and a mixture of 25% tap and 75% distilled water when used as dielectric fluid in EDM are reported. Two different tool materials, viz., brass and copper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arities have been used to machine low carbon steel workpieces at low current densities. All the experiments have been planned statistically and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s for metal removal rate, relative electrode wear and surface roughness have been obtained. The best machining rates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the tap water and a special feature of machining in water was the possibility of achieving zero electrode wear specially when copper tools with negative polarities were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