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755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2.
罗震东  汪鑫  耿磊 《城市规划》2015,(2):44-49,64
分析1997年至2014年中国都市区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行为,可以看到行政区划调整的阶段与特征与都市区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都市区化进程所内生的空间与治理需求,在现行体制中只能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的负面作用所导致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自上而下约束,促使了地方层面进行更为谨慎、理性和多样的行政区划调整。内生动力和外在约束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两个阶段的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在1997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调整的核心目的是满足都市区空间扩容需求;在2008年至2014年,撤县(市)设区与区界重组并重,调整行为与都市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都市区化的阶段特征,同时反映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都市区改善治理结构手段的适用性。作为一种干预都市区发展的行政手段,行政区划调整基本与都市区空间和治理的发展相适应,促进了大量都市区的快速发展。虽然其存在许多负面效应,而且进一步采用的阻力和成本不断加大,但它依然是当前政治经济体制中最为有效的处理空间不协调问题的手段。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研究更为合理的、负面影响最小的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73.
试图通过长时段、演化的视角,系统考察江苏省域城镇化加速期行政区划调整的发生机制、阶段特征及其对城镇化进程、模式的影响。江苏省在城镇化加速期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走向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城镇化的产物。其中,撤县(市)设区和撒乡并镇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区划调整类型,它们的推进过程存在清晰的时空阶段特征,符合江苏省域的经济梯度和城镇化阶段。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土地扩容、城镇空间整合、资源集聚等手段加速了江苏大城市引领的省域城镇化进程,对于陆续进入城镇化加速期的省份具有借鉴价值;当然,这一公共行为存在诸多问题,行政区划调整在未来的生命力、推行形式以及区划调整背后的制度创新等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4.
相对于粗放式发展,紧凑发展是我国城市转型过程中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相关研究中,对紧凑空间的判定主要是基于建成区而非规划空间,且仅限于空间形态上的紧凑度分析,缺乏基于规划空间布局的紧凑度综合性研究。综合相对区位、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3个因素,构建新区规划空间的紧凑测度体系,并分别以交通可达性、形态紧凑度、Moran’s I指数作为三者的量化指标。通过对3个新区规划的实证分析,探索紧凑新区目标指引下规划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75.
文章从"城市韧性",即城市从毁灭中恢复的能力这一角度思考最近在新奥尔良发生的灾难。基于各种历史案例,作者认为城市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居民的韧性和可调动资源的能力。卡特里娜飓风不仅摧毁了新奥尔良的建成环境,而且通过强迫大规模的居民疏散,撕裂了城市的社会结构。重建城市物质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伴随着恢复社会组织和公民网络的努力。只有草根层面的强大的市民参与,新奥尔良的重建才能产生一个强健的、包容的大都市,而不是一个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76.
利用NORDTEST实验方法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京为例)多孔调湿材料的湿缓冲值(Moisture Buffer Value)进行测定,同时,研究湿缓冲值对建筑能耗及室内湿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高湿度区间内材料的湿缓冲测定值较大,且不同材料的湿缓冲值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具有吸放湿特性的建筑内表面材料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10%以上,同时,室内环境湿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77.
范文昀 《建筑师》2013,(2):44-47
陈述可以理解的王澍及其建筑思想:书写。多样化,差异性,综合性,建造实验。突围,自我而无我。  相似文献   
78.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介绍了莆田市仙游县南部中心镇枫亭镇的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战略,以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促进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9.
在政府向乡村投放项目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的是资源供给者的角色,供给方式上出现了绕过乡村组织,由开发主体作为临时代理人,实现资源利用与乡村开发的新模式。该模式下的临时代理人通过项目攫取了村庄的绝大部分治权,村集体的地位尴尬,村民自我管理的意识与功能被弱化。文章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项目制下临时代理人的设置,使得政府代理人和村庄当家人两个角色发生了分化;另一方面,过分依赖临时代理人产生了一定的结构性风险。应对这样的治理困境,根本策略在于通过机制设计将村民和村集体纳入到基层代理人的范畴中去,引导市场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本文系统梳理全球化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相关性,厘清全球化作用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发区规划体系的创新。进而展望在新一轮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开发区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开发区的发展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反映开发区全球化的外向型经济指标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具有高度正相关性;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全球化之间存在三大互动机制与效应;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比较,开发区规划在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面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诉求上进行了多方面创新。面对新一轮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的开发区模式和开发区规划技术体系具有外向输出的客观条件和内在优势,将成为驱动全球新一轮工业化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