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6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47篇
电工技术   59篇
综合类   689篇
化学工业   127篇
金属工艺   110篇
机械仪表   117篇
建筑科学   215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950篇
水利工程   1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1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篇
冶金工业   12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178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根据GenBank中芝麻种属特异性基因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oligo7.60在其保守区设计并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提取芝麻DNA作为标准品模板,采用荧光定量PCR建立了芝麻油的定量检测技术。结果表明:芝麻特异性引物S199对芝麻DNA的定量检测效果最好。在芝麻油中以不同比例掺入其他食用油(大豆油),利用qPCR进行定量分析,最低检出限为1%。  相似文献   
42.
掌握蛀食性储粮害虫米象和玉米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生动态,可为避免其在粮粒内造成隐蔽性危害、控温储粮以及害虫早期监测、预测和检查提供指导。研究了在20℃、22.5℃、25℃、27.5℃、30℃、35℃和RH 70%条件下米象和玉米象分别在水分含量为12.5%和13.5%的小麦中的发育历期,计算了其发育始点温度。主要结果为:在水分含量为12.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的发育历期在27.5℃、25℃、22.5℃、20℃下分别为30 d和32 d、39 d和40 d、46 d和46 d、91 d和92 d;在水分含量为13.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在相应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7d和29 d、33 d和30 d、37 d和38 d、67 d和70 d。计算得出,在水分含量为12.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的合理发育始点值分别为15.82℃和15.54℃;在水分含量为13.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的合理发育始点值分别为14.45℃和14.79℃。结果表明,米象和玉米象的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7.5℃,低于和高于最适发育温度时害虫发育历期随温度降低和升高明显延长。在同样温度下,小麦水分含量增加可使害虫发育历期显著缩短。害虫发育始点温度和发育历期受温度和粮食水分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3.
糖基化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研究了O-糖链对猕猴桃蛋白性质的影响。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猕猴桃糖蛋白CGp,通过β-消除反应去除猕猴桃糖蛋白CGp上的O-糖链,得到产物CGpp。CGp和CGpp经Sepharose CL-6b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后分别得到Gp1、Gp2和Gp1p、Gp2p。之后测定了4种蛋白的OH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使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法测定了O-糖链释放前后猕猴桃糖蛋白的二级结构,通过Peakfit拟合指认二级结构吸收峰,得到不同二级结构所占比例。结果表明:4种蛋白质均具有一定的清除OH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且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O-糖链释放后猕猴桃糖蛋白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增强;β-折叠结构含量与OH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4.
为合理利用赤霉病小麦,探究其特性及与真菌感染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风选筛选将赤霉病小麦分级,研究分级后样品的籽粒特性、品质特性及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含量。结果显示:分级对籽粒的重新分布效果显著。分级后随DON、ZEN含量的增加,样品籽粒特性和品质特性、流变学特性总体呈变差趋势。其中,千粒重、容重与真菌毒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不完善粒与真菌毒素含量显著正相关;白度、色度L*值与DON、ZEN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灰分、麸星面积与ZE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相应黏度、回生值等流变学特性指标与DON含量显著负相关。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变差,且劣变程度与DON、ZEN含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米糠发热霉变使其毛油色泽加深且严重影响后续的脱色效果。采用柱层析色谱和薄层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并以紫外-可见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作为表征手段,对米糠发热霉变前后其毛油色素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米糠霉变前所提取的毛油相比,霉变米糠毛油的色泽明显加深(罗维朋25.4 mm槽测定黄值(Y)35.0时,红值(R)由5.0升高至12.0,蓝值(B)由0增至9.9);米糠毛油色素的极性成分由3类增至7类;色素中能产生红外吸收和紫外-可见光吸收的官能团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乙酰基生成、羰基数量增加、羟基数量减少);发热霉变米糠毛油中色素在426 nm和670 nm处的可见光吸收较强,而新鲜米糠毛油中的色素在426 nm和670 nm处的可见光吸收较弱,利用这种差异可以对米糠毛油中的色素成分(原有色素或再生色素)及脱色难易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6.
配麦磨粉得到三路粉流,将后路粉、中路粉、前路粉以质量分数分别为80%、8%、12%的比例混合通过蒸汽喷淋调质、桨叶式滚筒干燥机热处理后得到小麦裹糊专用粉,其优化工艺条件为:蒸汽量35 m3/h,蒸汽处理时间60 s,干燥温度120℃,处理时间6 min,同时选取市售裹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灰分含量较高的后路粉为主要原料经湿热处理后能得到品质较好的裹糊专用粉,为小麦磨粉工业中的次粉深加工、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7.
β-伴大豆球蛋白是7S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是重要的大豆贮藏蛋白。利用等电点沉淀、分级盐析和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大豆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SDS-PAGE和免疫印迹的结果表明,所提取的β-伴大豆球蛋白纯度较高,可以与β-伴大豆球蛋白抗血清特异性结合,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48.
基于不同油脂的同步荧光光谱的差异性,研究冷榨花生油荧光光谱特征。收集几十种花生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样品,设置激发光波长范围和发射波长范围分别为220~350 nm和230~750nm,波长差设为10 nm的间隔并连续变化,狭缝宽度为10 nm,试样以1∶19(V∶V)溶于乙酸乙酯中,扫描油脂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3种油脂的同步荧光光谱有着部分相同的光谱区,但荧光峰的波长差、波长分布范围、峰的数量、峰的强度和峰的形状有着明显的差异,荧光强度最强的是棕榈油,花生油的最弱,此现象说明3种油脂中可能具有相同的荧光物质或结构类似的荧光物质,但种类分布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同是花生油但加工方式不同,其同步荧光光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冷榨花生油的同步荧光光谱比较弱的现象,研究添加玉米油和棕榈油后荧光光谱的改变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其荧光强度在322 nm和348 nm处,随添加玉米油和棕榈油量的不同,同步荧光光谱发生一定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49.
以马来酸酐为酰化试剂,与大豆浓缩磷脂进行酰化改性反应,探讨了马来酸酐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浓缩磷脂酰化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酰化试剂用量为5%,时间为30 min,温度为55℃时,浓缩磷脂的酸价从18.45 mg/g升至58.85 mg/g,酰化率达87.35%,再用碱中和酰化磷脂降低酸价.由红外光谱测定酰化改性磷脂结构可知:在1 500~1 700 cm-1有吸收峰,即酰胺基团的引入;比拟法测定HLB值达5~7,乳化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50.
将茶多酚按一定比例(0.3%、0.6%、0.9%、1.2%)加入小麦粉中制成生鲜面,对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特性、面条色泽以及抑菌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多酚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面条品质,其添加量为0.9%时,生鲜面质构参数最好,面片具有较高的亮度且褐变速率相对缓慢,同时生鲜面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