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2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288篇
电工技术   482篇
综合类   322篇
化学工业   382篇
金属工艺   192篇
机械仪表   122篇
建筑科学   780篇
矿业工程   130篇
能源动力   132篇
轻工业   341篇
水利工程   329篇
石油天然气   171篇
武器工业   20篇
无线电   7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1篇
冶金工业   197篇
原子能技术   56篇
自动化技术   779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1.
本期摘要     
《传感器世界》2014,(2):4-5
纳米SiO2掺杂的In2O3厚膜气敏传感器稳定性研究 摘要: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纳米SiO2掺杂的In2O3厚膜气敏传感器.并通过加速寿命试验对乙醇气氛下传感器的稳定性进行探究。通过长期测试发现纳米SiO2的掺入明显地提高了In2O3气敏传感器的稳定性。此外.当SiO2的掺杂浓度控制在5wt%左右时.In2O3气敏传感器的气敏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结合实验数据,对SiO2提高In2O3气敏传感器稳定性与敏感性的微观机理做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2.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中缓冲层由缓冲材料砌块堆砌组成,层内不同类型的砌块接缝导致砌块存在不同的组合形式。采用 LAGAMINE软件,对缓冲材料砌块 6种不同组合形式进行计算,分析了不同组合形式的温度、饱和度和膨胀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缓冲材料温度在开始 10年内均低于100℃,之后明显降低,到 100年时均低于 35℃,1000年时废物罐释放的热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砌块内接缝数量越多,完全饱和用时就越短,水化1350天后,所有砌块组合形式内部均完全饱和;随着径向接缝增加,缓冲材料饱和越快,外环接缝附近优先出现膨胀力极大值;砌块中的径向和环向接缝使膨胀力最大值明显下降,且径向接缝的影响大于环向接缝,2000年后,缓冲材料膨胀力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3.
现如今的慈善领域总会面临着数据无法公开透明的问题,人们无法对不公开数据的慈善组织报以信任,即使公开了数据,也要面临着数据造假的质疑.针对现有慈善组织存在的公信力不足、便捷性低,以及善款流向不透明等问题,本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通过设计新型数据存储模型,将上传的项目数据按照所需的要求进行加解密等操作,使得数据具有保密性;同时将交易数据进行链上存储,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将所有经过本系统的交易数据进行上链操作,使得交易数据变得公开透明,同时无法对已经完成的交易的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使整个系统具有足够的公信力,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慈善系统的数据不公开,同时可能存在数据造假的不足.  相似文献   
64.
软件的高复杂性和安全漏洞的形态多样化给软件安全漏洞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漏洞挖掘方法效率低下且存在高误报和高漏报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软件安全性需求.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尝试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漏洞挖掘领域,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漏洞挖掘.对深度学习应用于安全漏洞挖掘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首先,通过梳理和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软件安全漏洞挖掘现有研究工作,概括其一般工作框架和技术方法;其次,以深度特征表示为切入点,分类阐述和归纳不同代码表征形式的安全漏洞挖掘模型;然后,分别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软件安全漏洞挖掘模型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并重点关注物联网和智能合约安全漏洞挖掘;最后,依据对现有研究工作的整理和总结,指出该领域面临的不足与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5.
针对数字权限保护中对内容加密密钥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分发的需求,提出了一个区块链环境下基于秘密共享的数字权限保护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内容加密、许可授权和内容解密4个协议。在该方案中,利用Pedersen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和属性基加密(ABE)算法来实现内容加密密钥的保护和分发,将内容提供商从管理内容加密密钥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确保了密钥管理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此外,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权限保护方案具有信息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安全性分析表明,该方案在区块链环境下是安全可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以较低的开销实现数字内容的权限保护。  相似文献   
66.
作为当前最大的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平台,数以百万计的智能合约被部署在以太坊上.由于即使发现包含bug也无法修改已部署的智能合约,因此对于开发人员而言,在部署合约前修复合约中的bug至关重要.当前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智能合约分析工具,用于检测合约中的bug.这些工具要么使用基于以太坊虚拟机字节码的符号执行来检测bug,要么将源代码转换为中间表示形式后再检测bug.然而,基于符号执行的工具通常无法覆盖合约中的大部分bug;将源代码转换为中间表示形式会对检测速度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现有的工具都只能检测bug,而无法根据检测结果自动修复bug.为了解除以上限制,提出了一种名为SolidityCheck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正则表达式、程序插桩和语句替换等技术,实现快速检测合约中的bug并自动修复其中某些种类bug的目的.文中进行了 一系列实验来评估SolidityCheck,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SolidityCheck在多个指标上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67.
数据湖是大数据应用最常用的数据共享方式,然而数据共享带来隐私问题仍然是数据湖设计中缺失的部分,特别是应用于电网数据保密性的要求更高。为了促进有价值数据的流通,必须完成现有数据湖缺失的数据隐私,以便数据更为安全的跨域共享。对此,提出一种数据访问与共享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模块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区块链中存储数据的哈希值并使用可信执行环境将加密后的原始数据存储在数据湖中,不仅实现了数据访问控制和安全共享的目的,也降低了操作所需的gas使用量和系统吞吐量。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航运业数字化的加速,凸显出传统航运物流企业日常运营中存在的服务匹配与结算缺乏自动化、业务数据因缺乏透明度而不作为可信证据采信等问题。区块链具有的透明化与可信等特点可以结合物联网与数字货币等技术帮助航运物流企业以数字化转型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合理转型路径,设计基于“蚁群-智能合约”算法作航运服务自动化匹配、基于区块链与物联网提供运输进程可靠追踪服务及基于数字货币实现海运运费高效结算。以太坊测试链上的模拟结果表明了转型方案的有效性,其对内降低运营与结算成本、对外增强业务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的价值,提高了航运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9.
为解决传统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受限,导致网络应用环境的安全性承载能力较差的问题,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安全漏洞检测系统;利用网络爬虫模块抓取任务管理模块所需的待检测信息参量,按照漏洞数据所属的具体类别,将其分别反馈至XSS检测模块、SQL检测模块与CSRF检测模块之中;在此基础上,定义区块信息的实际交易格式,联合各项智能化合约,实现对系统功能需求的定向化分析,并完成相关用例图的构建;通过上述软、硬件设备基础,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安全漏洞检测系统设计;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与C/S型网络漏洞检测系统相比,基于区块链技术检测系统的安全性等级划分条件更加细致,扫描web漏洞覆盖范围也更为广泛,有助于网络应用环境安全性承载能力的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70.
提出了一种针对非授权频段的长期演进(LTE-U)系统在5 GHz非授权频段与WIFI系统共存的方案.该方案基于先听后说(LBT)信道接入机制,通过引入动态信道切换技术,有效避免了因LTE-U系统长时间占用同一信道而对无线保真(WIFI)系统造成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对LBT机制中的静默时长进行了优化,以进一步提升LTE-U与WIFI系统共存的效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使LTE-U与WIFI在同频段和谐共存,并取得较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