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16篇 |
免费 | 890篇 |
国内免费 | 69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48篇 |
综合类 | 1234篇 |
化学工业 | 2272篇 |
金属工艺 | 449篇 |
机械仪表 | 1698篇 |
建筑科学 | 348篇 |
矿业工程 | 392篇 |
能源动力 | 459篇 |
轻工业 | 847篇 |
水利工程 | 309篇 |
石油天然气 | 3392篇 |
武器工业 | 133篇 |
无线电 | 35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47篇 |
冶金工业 | 350篇 |
原子能技术 | 236篇 |
自动化技术 | 4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1篇 |
2023年 | 376篇 |
2022年 | 427篇 |
2021年 | 468篇 |
2020年 | 368篇 |
2019年 | 367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350篇 |
2015年 | 434篇 |
2014年 | 694篇 |
2013年 | 559篇 |
2012年 | 697篇 |
2011年 | 635篇 |
2010年 | 620篇 |
2009年 | 623篇 |
2008年 | 737篇 |
2007年 | 671篇 |
2006年 | 724篇 |
2005年 | 682篇 |
2004年 | 669篇 |
2003年 | 489篇 |
2002年 | 365篇 |
2001年 | 373篇 |
2000年 | 328篇 |
1999年 | 305篇 |
1998年 | 260篇 |
1997年 | 251篇 |
1996年 | 231篇 |
1995年 | 239篇 |
1994年 | 206篇 |
1993年 | 170篇 |
1992年 | 121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129篇 |
1989年 | 105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与岩性油气藏勘探――以JH盆地XN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0,他引:8
在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是目前进行岩性圈闭识别、优选与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层序为边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是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的基础。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包括如下实际工作内容:通过测井标定并与已知目标类比使小时窗的地震相分类快速逼近有利勘探目标;通过波阻抗反演和测井参数反演综合确定目标体的储集体类型;通过地震属性分析一方面验证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初步预测目标的含油气性;通过流体势分析宏观评价目标所处的流体势位置;通过地震信息分解基础上的含油气检测判别目标的流体性质;通过三维可视化明确目标体在空间的分布位置和范围,协助确定钻井位置和钻井轨迹。以JH盆地XN地区为例,系统探索了在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在岩性圈闭识别、优选与评价方面的应用,初步证实了该方法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冷43块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模拟辽河冷43块稠油油藏的烧结模型上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起泡剂HL-1溶液与氮气质量比为1:1,驱替流量按相似条件求出,驱替程序包括:饱和地层水,水驱,氮气泡沫驱,后续水驱。常压下在均质模型中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时,阻力因子随LH-1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略减小,在30、60、80℃下,0.5%LH-1浓度时分别为5.81,5.78,5.67;后续注水时残余阻力因子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小,在以上3个温度下分别为1.83,1.78,1.68。在非均质模型上,在围压高于内压2MPa条件下,高渗低渗层流量比在水驱时为3.00~3.17。注入1.0%LH-1溶液和氮气时下降至1.44~1.67,后续水驱时回升至2.08~2.23;常压(0.1MPa)、60℃或80℃下该组流量比值相差不大;60℃、压力0.1、10、20MPa下的该流量比,注剂时分别为1.44,1.63,1.67,后续水驱时分别为2.08,2.08,2.13。两组实验结果表明:LH-1的浓度宜选择0.5%~0.6%;同时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可在岩心中产生泡沫,泡沫先进入高渗层,起调剖和使后续泡沫流和水流转向的作用;在高压下泡沫仍具有这种调剖和使流体流转向能力,只是略有减弱。表2表4. 相似文献
994.
耐温抗盐聚合物TS-45流变性及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45℃(大庆主力油藏温度)下,以超高分子量(2.8×107)HPAM为对比,实验考察了耐温抗盐聚合物TS-45溶液的流变性能和驱油能力.TS-45为丙烯酰胺、强极性(含-SO3H)支链单体及少量疏水缔合单体的共聚物.实验聚合物溶液含盐(NaCl)5 g/L,含聚合物1 g/L.两种聚合物溶液在0.02~600 s-1范围均为假塑性流体,TS-45溶液的粘度大于HPAM溶液.溶液的G′和G″随振荡频率增加(0.1~50 Hz)而增大;TS-45的G′(和G″)大于HPAM的相应值;G′和G″曲线的交点,TS-45为0.1 Hz,此时G′=G″=0.078 Pa,HPAM为0.147 Hz,此时G′=G″=0.0088 Pa,表明TS-45溶液的弹性大于HPAM溶液.与NaCl浓度1 g/L的聚合物溶液相比,实验溶液的G′和G″均下降,在2.81 Hz下的保留率对于TS-45分别为48.2%和38.3%,对于HPAM分别为24.1%和17.2%,说明TS-45的耐盐性较好.TS-45在岩心中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38.6和9.6)大于HPAM的相应值(25.4和5.7).在岩心驱油实验中,注入0.38 PV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的幅度,1 g/L的TS-45污水溶液、HPAM清水和污水溶液分别为12.6%、10.5%、8.9%,0.8 g/L的TS-45污水溶液为10.7%;在注入量0.2~2.0 PV范围内提高采收率的幅度,1 g/L的TS-45污水溶液恒大于HPAM污水溶液.图6表2参5. 相似文献
995.
大情字井油田储层存在多种流体类型,其裂缝发育致使泥浆侵入,从而影响电测曲线特征.给油水层的识别和油水系统的分析造成很大困难。本文以岩心分析为基础,结合气测录井资料,对常规油、水层及特殊油水层进行准确识别,为今后同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6.
凝析气井在低于露点压力生产时,由于凝析油析出并在井筒附近发生聚集,导致气井产能下降,通过向井内注入烃类溶剂,利用反蒸发及混相机理,可以恢复气井产能,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以实际凝析气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注入介质、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等因素对提高气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入丁烷加戊烷可以完全解除近井地带凝析液堵塞,改善凝析气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97.
测试沉积岩流体包裹体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沉积岩流体包裹体具有个体小、数量少、气液比小的特点,测试过程中存在选样盲目性大,岩样切面和岩片厚度难以确定,岩片卸载和清洗方法不易操作,包裹体寻找和观察及其成分分析方法选择不当等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选样基本原则,制定了岩样切面和岩片厚度标准,改进了岩片卸载和清洗方法,丰富了包裹体观察技巧,并指出应依据包裹体的主矿物和成分选择测试方法,从而提高沉积岩流体包裹体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8.
��������ɶ��������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与研究,已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在勘探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由于该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海洋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成本高,石油地质研究水平也比较低。在崖13-1大气田发现后,对琼东南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有了新的认识,分析认为区内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前景,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程均不清楚,勘探重点的选取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用地下流体力场和势分析的方法可以统一处理和定量解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明确预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显著提高钻探成功率。综合研究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找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9.
����������-�����������ֵ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于低渗透气藏,压力变化引起的介质变形导致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变化明显,对气藏开发动态有较大的影响,并且低渗透气藏的流—固耦合效应较中高渗透率气藏强得多。因此,在低渗透气藏模拟中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可以合理地预测气藏开发动态。此外,由于低渗透气藏渗流机制的特殊性,其渗流曲线偏离达西定律,且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造成低渗气藏的耦合模拟更加复杂。文章基于对低渗透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将渗流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相结合,建立了低渗透气藏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数值模型和模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四川某低渗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开发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还比较了考虑介质变形的耦合模型和不考虑介质变形的刚性模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茂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1):4-6
从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色谱、甾烷、萜烷生物标志物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看,柴北缘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与该区侏罗系中、下统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且柴北缘不同地区的原油来自于区内侏罗系烃源岩的不同层段,运移距离也有差异。活动性断层、不整合面、可渗透性地层为柴北缘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根据该区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试结果,确定柴北缘地区油气大量运移时期应在E3-N1、N2。通过盆地模拟法,分别计算了该区主要输导层路乐河组、下油砂山组地层流体势(油、气、水势)。根据现今路乐河组和上、下油砂山组地层流体势和构造格局将柴北缘划分为鄂博梁-鸭湖、冷湖、南八仙-马海、平台、鱼卡等5个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