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38篇
  免费   9133篇
  国内免费   4264篇
电工技术   15967篇
技术理论   21篇
综合类   7647篇
化学工业   10544篇
金属工艺   5021篇
机械仪表   4304篇
建筑科学   11497篇
矿业工程   3178篇
能源动力   14320篇
轻工业   2708篇
水利工程   1775篇
石油天然气   2650篇
武器工业   829篇
无线电   755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594篇
冶金工业   4955篇
原子能技术   1404篇
自动化技术   8866篇
  2025年   1082篇
  2024年   3366篇
  2023年   2994篇
  2022年   3735篇
  2021年   3996篇
  2020年   4212篇
  2019年   3760篇
  2018年   3038篇
  2017年   3495篇
  2016年   3955篇
  2015年   3868篇
  2014年   6368篇
  2013年   6036篇
  2012年   6749篇
  2011年   7359篇
  2010年   5623篇
  2009年   5660篇
  2008年   5081篇
  2007年   5715篇
  2006年   4627篇
  2005年   3643篇
  2004年   3010篇
  2003年   2599篇
  2002年   2258篇
  2001年   1933篇
  2000年   1717篇
  1999年   1352篇
  1998年   1100篇
  1997年   923篇
  1996年   817篇
  1995年   636篇
  1994年   596篇
  1993年   426篇
  1992年   356篇
  1991年   329篇
  1990年   280篇
  1989年   240篇
  1988年   178篇
  1987年   118篇
  1986年   79篇
  1985年   110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59篇
  1982年   79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5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钢纤维类型对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爆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娟  朋改非 《复合材料学报》2018,35(6):1599-1608
为了探寻可以有效改善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抗火性能的钢纤维类型,本文试验测定了不同类型钢纤维(3种普通钢纤维和2种来自于废旧轮胎的再生钢纤维)增韧UHPC及空白组混凝土的从常温至800℃高温爆裂行为和断裂能。结果显示,未掺入任何钢纤维的空白组UHPC试件全都发生了严重高温爆裂,钢纤维可以显著减轻其高温爆裂但却不能避免爆裂的发生,而掺入端钩型普通工业钢纤维(长度为35 mm,直径为0.55 mm)的UHPC呈现出最优的抗高温爆裂性能,其次是掺入未附着橡胶颗粒(RSF)的再生钢纤维(RSFR)增韧UHPC。可见,钢纤维自身性能特征显著影响了钢纤维增韧UHPC的高温爆裂,相同掺量情况下混凝土单位体积内分布密度较大的钢纤维或者分布密度较小但可以显著增加混凝土断裂韧性(断裂能)的钢纤维比较适合应用于具有较高抗火要求的UHPC结构中。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制备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并研究球形开孔泡沫铝的孔隙率、聚氨酯(PU)的含量对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和吸能性能的影响。分析泡沫铝孔隙率、聚氨酯含量对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吸能效率和理想吸能效率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对复合材料试样进行准静态压缩试验,得出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推导出吸能-应变曲线、吸能效率-应力曲线和理想吸能效率-应力曲线。结果 当泡沫铝的孔隙率一定时,随着PU含量的上升,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和吸能性能得到提升。当PU含量一定时,随着泡沫铝孔隙率的减小,泡沫铝-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和吸能性能会增加。结论 明确了吸能效率曲线和理想吸能效率曲线的应用范围,为缓冲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ordination strategy of Load Frequency Control (LFC) and digital frequency protection foran islanded microgrid (MG) considering high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RESs). In such MGs, thereduction in system inertia due to integration of large amount of RESs causes undesirable influence on MGfrequency stability, leading to weakening of the MG. Furthermore, sudden load events, and short circuits causedlarge frequency fluctuations, which threaten the system security and could lead to complete blackouts as well asdamages to the system equipment. Therefore, maintaining the dynamic security in MG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challenges, which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using a specific design and various data conversion stages of a digitalover/under frequency relay (OUFR). The proposed relay will cover both under and over frequency conditions incoordination with LFC operation to protect the MG against high frequency variations. To prove the response of theproposed coordination strategy, a small MG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simulation. The proposed coordinationmethod has been tested considering load change, high integration of RESs. Moreover,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presented technique was examined by varying the penetration level of RESs and reducing the system inertia. Theresults reve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ordination to maintain the power system frequency stability andsecurity. In addition, the superiority of the OUFR has been approved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speed responseduring high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994.
为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我国正逐步建成“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两级电力市场。在两级电力市场建设初期,新能源场站参与省间电力现货交易的计划电力缺乏指导性是目前亟须研究的问题。对省间-省内两级电力市场的现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运作框架。考虑省间电力现货交易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多时间、多空间耦合特性,构建了两级电力市场下新能源场站的售电决策双层优化模型,并基于条件风险价值法对下层模型进行转化,实现对新能源场站出力不确定性的控制。依托东北某省工程实际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两级电力市场环境下提高新能源场站的市场收益。  相似文献   
995.
阀控液压系统动态响应快、功率密度大,但存在较大节流损失,无法解决多执行器系统载荷差异带来的节流损失;泵控非对称液压缸系统消除了节流损失,但需进行流量补偿,同时泵控多执行器系统装机功率和成本过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泵阀双源协同驱动非对称液压缸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某大型液压挖掘机斗杆系统。首先在SimulationX中构建了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通过与斗杆空载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设计了系统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控制系统斗杆运行特性和能耗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与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相比,该系统改善了斗杆运行平稳性,同时降低系统能耗达63.3%,并具备能量回收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6.
以并网光储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充分发挥储能系统灵活调节作用并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为出发点,在考虑度电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实时调整储能系统运行状态的控制策略,建立以净收益最大、向大电网取电量最少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采用基于精英策略的带有惩罚函数的遗传-蚁群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从投资人角度对并网光储系统进行投资收益分析.最...  相似文献   
997.
邱薛  刘晓辉  胡安奎  李泓颖  王悠 《煤炭学报》2024,32(S1):261-273
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和岩石RHT损伤本构模型对四川宜宾芙蓉白胶煤岩展开不同应变率下煤岩SHPB动态压缩数值模拟试验。首先,依据相关岩石RHT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与Riedel混凝土RHT参数值,通过不同动态应变率下的3水平27组正交试验与13个不确实性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出煤岩RHT动态压缩本构模型最优参数。其次,依据数值模拟试验与室内试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试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能够较好吻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满足SHPB压缩试验中的一维应力与应力均匀性两个假定,数值模拟试验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最后,利用RHT损伤本构模型探究煤岩动态力学性质及渐近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RHT损伤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煤岩动态变形破坏过程,相应力学特性、能量演化过程与室内试验具有较好一致性;煤岩RHT模型参数随应变率增加呈增大趋势,但敏感性具有差异性,应变率从29.12 s−1增大至95.69 s−1,RHT参数gc*Nft*npco对煤岩最终模拟效果优劣情况值抗压强度最为敏感,而参数pcoξfs*pcoQ0则最不敏感;煤岩抵抗变形能力随应变率增加明显增强,破碎程度愈加剧烈,峰动态强度因子值均呈指数函数增长;依据煤岩动态能量演化过程明显阶段性进行动态特征应力划分,发现特征能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动态弹性能储存能力和极限储能能力均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噪声-纹理检测算子的图像去噪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丽  宋国乡  冯象初 《电子学报》2007,35(7):1372-1375
利用能量泛函极小化方法对图像进行滤波时,通常用分段常数函数来近似图像,在滤除噪声的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纹理和细节信息.基于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一个噪声—纹理检测算子,利用这一算子对滤掉的信息作进一步检验,从而尽可能多的抽取出被误滤掉的纹理信息,将这些纹理信息补充回滤波后的图像中得到最终的去噪图像.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子对去噪后图像纹理信息的保留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99.
杨帆  邵银龙  李东东  林顺富  赵耀 《电网技术》2021,34(5):1869-1876

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策略可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缺少惯性的问题,以有效支撑系统频率。VSG控制的惯量设定与储能单元的配置密切相关,首先建立基于储能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约束的VSG控制模型,给出计及储能容量和SOC约束的惯量范围,然后充分利用VSG惯量和阻尼系数灵活可调的优势,结合模糊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储能容量和SOC约束的模糊自适应VSG控制策略,将惯量的范围作为模糊自适应环节的输出论域,使惯量和阻尼参数在合理范围内根据要求实时地进行调整来应对功率变化、负荷扰动以及频率偏移。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对比不同VSG策略的控制效果,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激光辅助破岩是一种非接触式破岩技术,破岩效果主要受激光功率、照射时间和离焦距离等参数影响。选择石灰岩、砂岩和花岗岩3类岩石,开展了不同照射参数的破岩试验,分析了温度、射孔参数、比能、热裂效能、裂隙分布、矿物组分和微观结构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激光照射下3类岩石表面温度均超过2000℃、温度梯度最高可达1500℃/mm,相同位置处花岗岩表面温度和温度梯度最高、砂岩次之、石灰岩最低;3类岩石射孔直径、射孔深度和射孔速率均与照射参数密切相关,砂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最大射孔速率分别为3.18,2.68,0.8 mm/s。相同照射参数下,比能较热裂效能高1~2个数量级,3类岩石比能排序为:花岗岩 > 石灰岩 > 砂岩。照射后岩样均存在数条主裂隙,沿径向延伸至试样边缘,石灰岩和花岗岩次生裂隙发育,砂岩未发现明显次生裂隙。照射后岩石矿物衍射强度和微观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