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09篇
  免费   3646篇
  国内免费   1736篇
电工技术   7920篇
综合类   3267篇
化学工业   863篇
金属工艺   705篇
机械仪表   2159篇
建筑科学   6105篇
矿业工程   960篇
能源动力   1477篇
轻工业   297篇
水利工程   1171篇
石油天然气   615篇
武器工业   268篇
无线电   128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83篇
冶金工业   792篇
原子能技术   146篇
自动化技术   3279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427篇
  2022年   807篇
  2021年   894篇
  2020年   1012篇
  2019年   812篇
  2018年   812篇
  2017年   1036篇
  2016年   1082篇
  2015年   1230篇
  2014年   1960篇
  2013年   1593篇
  2012年   2173篇
  2011年   2362篇
  2010年   1763篇
  2009年   1839篇
  2008年   1749篇
  2007年   2040篇
  2006年   1806篇
  2005年   1487篇
  2004年   1185篇
  2003年   1031篇
  2002年   807篇
  2001年   692篇
  2000年   558篇
  1999年   495篇
  1998年   289篇
  1997年   292篇
  1996年   260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Estimation of elastic constant of rocks using an ANFIS approac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 rocks have the most vital role in planning of rock excavation and construction for optimum utilization of earth resources with greater safety and least damage to surrounding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 is influenced by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Young's modulus provides insight about the magnitud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ck mass deformation due to change in stress fiel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Young's modulus in laboratory is very time consuming and costly. Therefore, basic rock properties like point load, density and water absorption have been used to predict the Young's modulus. Point load, density and water absorption can be easily determined in field as well as laboratory and are pertinent properties to characterize a rock mass.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fuzzy inference system (FIS) and neuro fuzzy are promising techniques which have proven to be very reliable in recent years. In, present study, neuro fuzzy system i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rock Young's modulu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ANN and fuzzy logic. Total 85 dataset were used for training the network and 10 dataset for testing and validation of network rules.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indic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and variance account for (VAF) are found to be 0.6643, 7.583, 6.799, and 91.95 respectively, which endow with high performance of predictive neuro-fuzzy system to make use for prediction of complex rock parameter.  相似文献   
62.
文章基于货运列车状态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针对网络节点能量有限以及链状网络节点负载不均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种适合该应用的新型路由算法,该算法基于网络节点可通过功率控制来调整通信距离这一前提,为每个传感器节点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路径,以达到整个网络节省能耗,负载均衡的目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有效地平衡了网络负载,节省了网络能量,提高了网络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以可靠性技术,针对继电器在使用时主要失效模式触点失效故障进行分析,从触点材料、控制负载、抑制触点电弧,并对触点在常用环境下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一并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4.
为满足不同配电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BS需要在时变网络条件下实时优化无线资源。提出一种基于级联深度网络的接入网无线资源边缘代理调度方法,将时频资源和发射功率分配给延迟耐受度不同的业务。核心网采用网元功能与专用硬件设备解耦的软切片方法,在保证负荷在规定时长内可靠切除的同时,提高了核心网服务器对不同业务的时空间复用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多业务并列运行时RTU与协控子站间的接入时延与TD-LTE专网相比降低40.76%,相邻第一第二信道间的功率泄露比均高于45 dB,满足毫秒级负荷切除业务分路整组动作时延和通信可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5.
文章主要研究了某实际电网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通过负荷特性分析,得出地区电网低谷负荷出现季节和典型日负荷特性,通过风电场、光伏电站出力特性分析,得出风电、光伏季节分布特性及日出力特性。在地区电网新能源消纳的困难时段分析基础之上,对困难时段负荷概率进行统计,得出困难时段的负荷取值,为新能源接纳能力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6.
负荷功率呈现时空多样的变化特性,其影响因素众多,构建负荷功率模型的关键之一是确定模型的输入特征量。文中着重研究短期负荷功率模型的特征选择,旨在从历史负荷、气象、日期等众多特征中选出最优特征集。首先,采用最大信息系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法和随机森林3种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分别对输入特征集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对比分析结果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优特征集搜索策略,选定XGBoost预测模型的误差指标作为适应性函数进行迭代优化搜索;最终,确定负荷功率模型的最优特征输入集。采用某地区220 kV变电站母线负荷数据进行算例分析,对比各方法所选特征集作为功率模型输入得到的负荷预测效果,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7.
划痕法测Ni—P合金镀层结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划痕法测定了Ni-P合金镀层的结合力;观察了划痕侧面镀层的失效形式;分析了三种评定结合力的参数。结果指出,临界载荷L_C、平均应力σ_A用于评定Ni-P镀层的结合力是有条件的,而B-W公式存在的问题更多。  相似文献   
68.
69.
阐述了在余热利用区域的供热系统中 ,蒸汽负荷平衡调节的措施、特点及方案选择。通过工程方案选择的实例 ,指出调节好余热源设备生产出的蒸汽平衡 ,与余热利用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70.
高能喷丸过程中的物质转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能喷丸技术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出纳米晶结构层,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设备对高能喷丸铝合金表面层的显微结构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过程中,弹丸中的Fe,cr原子在强制机械力的作用下转移进入铝合金表面,在材料表层约30μm的深度范围内形成分布不均匀的合金化层。这可能是纳米晶体中大量界面的形成使合金元素原子能够快速扩散和偏聚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