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662篇 |
免费 | 20001篇 |
国内免费 | 1460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5977篇 |
技术理论 | 22篇 |
综合类 | 26759篇 |
化学工业 | 12718篇 |
金属工艺 | 8041篇 |
机械仪表 | 20746篇 |
建筑科学 | 18872篇 |
矿业工程 | 9132篇 |
能源动力 | 8583篇 |
轻工业 | 5080篇 |
水利工程 | 6577篇 |
石油天然气 | 6776篇 |
武器工业 | 3994篇 |
无线电 | 3345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836篇 |
冶金工业 | 7232篇 |
原子能技术 | 2535篇 |
自动化技术 | 559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1篇 |
2023年 | 2258篇 |
2022年 | 4353篇 |
2021年 | 5517篇 |
2020年 | 6010篇 |
2019年 | 4417篇 |
2018年 | 4129篇 |
2017年 | 5897篇 |
2016年 | 6791篇 |
2015年 | 8052篇 |
2014年 | 14954篇 |
2013年 | 13128篇 |
2012年 | 17814篇 |
2011年 | 18734篇 |
2010年 | 14187篇 |
2009年 | 14284篇 |
2008年 | 14643篇 |
2007年 | 18725篇 |
2006年 | 16940篇 |
2005年 | 15165篇 |
2004年 | 12426篇 |
2003年 | 11381篇 |
2002年 | 8596篇 |
2001年 | 7418篇 |
2000年 | 6126篇 |
1999年 | 4906篇 |
1998年 | 3697篇 |
1997年 | 3017篇 |
1996年 | 2673篇 |
1995年 | 2220篇 |
1994年 | 1888篇 |
1993年 | 1330篇 |
1992年 | 1111篇 |
1991年 | 843篇 |
1990年 | 673篇 |
1989年 | 551篇 |
1988年 | 371篇 |
1987年 | 203篇 |
1986年 | 130篇 |
1985年 | 151篇 |
1984年 | 121篇 |
1983年 | 106篇 |
1982年 | 79篇 |
1981年 | 75篇 |
1980年 | 58篇 |
1979年 | 51篇 |
1978年 | 37篇 |
1977年 | 30篇 |
1976年 | 26篇 |
1959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全光纤热光型可变光衰减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光纤包层中的倏逝场机制,将具有热光效应的聚合物材料直接覆盖在侧边抛磨光纤上,进行了全光纤热光型可变光衰减器(VOA)的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确定了在侧边抛磨光纤的抛磨区上覆盖材料的折射率与纤芯中光衰减量之间的关系,为选择适当折射率的热光材料提供依据.设计适当的侧边抛磨区,利用先进的轮式侧边抛磨技术,制备了侧边抛磨光纤,以达到最佳可变光衰减效果.采用螺绕电极和优化封装,制作出性能优良的全光纤热光型可变光衰减器.性能测试表明,器件插入损耗小于0.1 dB,衰减范围为0~80 dB,偏振相关损耗小于0.02 dB,背向反射大于70 dB.该方法制作的全光纤热光型可变光衰减器具有可用电驱动调控、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多波长光纤环形激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种插入马赫-曾德尔(M-Z)光纤干涉仪的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多波长光纤环形激光器,实现了信道间隔为100 GHz的稳定的多波长连续光激射,其输出光谱3 dB带宽为19.5 nm,消光比大于30 dB.其中在17.9 nm范围内获得了22个波长的连续光,功率不平坦度为1.2 dB,总输出功率为5.1 dBm.对该结构的多波长激光器输出光谱宽,不同波长间功率波动小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较低环腔损耗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饱和及四波混频(FWM)效应的共同作用使环腔内多波长光功率获得自动均衡;并对实验观测到的激光器输出光谱带宽及中心波长随半导体光放大器驱动电流降低或环腔损耗增大而减小的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利用传输矩阵法研究了光通信中850nm、1330nm和1550nm三个波长的光子晶体滤波器。研究了如何通过选择各层的折射率及宽度使滤波器工作在给定的波长上并具有极窄线宽的方法。经过数值计算分别得出了工作于这三个波长上的光子晶体滤波器的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当缺陷模厚度保持不变时,中心波长会随折射率的增大向长波移动。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可制作出工作于850nm、1330nm和1550nm波长上的线宽为0.0001nm的极窄线宽光子晶体滤波器。 相似文献
996.
997.
张美菊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2018,20(2):104-110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a solid feed system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pressure gradient on the gas-solid flow pattern and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non-fluidized gas-solid two phase flow and particulate mechanics in the standpipe,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pressure of the air passing through the recycle chamber and the pressure drop through the loop seal slit in these systems is also presented. The predicted pressure profile along the negative pressure gradient from the proposed model exhibit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the gas flow in the standpipe is always upward in the negative pressure gradients, while the direction of gas cannot be changed by the drag force. The solid flow rate, the materiel bed height in the recycle chamber (Hf), the pressure drop across the slit (△Pg)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ing negative pressure gradient. At a given negative pressure gradient, the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through the recycle chamber of the loop seal does not affect the pressure drop in standpipe. It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ing negative pressure gradient. 相似文献
998.
针对一种吸收塔带有侧线抽出的节能流程,通过比较各参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系统总费用的影响程度,辨识了影响吸收稳定系统效益的关键参数,还考察了烯烃以及能源市场价格变化对参数辨识的影响。结果表明,凝缩油罐温度和补充吸收剂流量是两个关键操作参数,解吸塔压力、吸收塔侧线抽出量和抽出位置、稳定塔进料温度对系统总费用有着较大的影响,稳定塔进料位置、解吸塔热进料比例则对系统总费用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煤系气共生成藏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系气共生共探与共采受到我国天然气行业的高度关注,勘探与开发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分析煤系气地质条件特殊性的基础上,从煤系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煤系气共生组合及成藏要素配置、煤系含气系统叠置性等方面,评述了我国煤系气共生成藏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煤系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表现在3个方面——煤系气赋存态和储层岩石类型具有多样性,其成藏效应与常规砂岩气有所不同;煤系沉积序列旋回性极强,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多变;煤系砂岩储集体在广覆式泥质岩中镶嵌展布。(2)煤系富有机质特性以及烃源岩生气过程产生的有机酸,是煤系砂岩储层致密化的重要诱因,煤系砂岩气可能具有部分自生自储及吸附气的成藏特点,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砂岩储层的物性。(3)煤系沉积特点决定了煤系气成藏效应主要取决于生烃强度、运移方式与输导体系、地层流体能量、区域有效盖层等4个方面,特殊的输导体系使得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复杂的源储系统中得以重新分配,这是煤系气共生成藏的重要基础。(4)含气系统叠置性是煤系气地质研究的前缘方向之一,近年来发展了测井响应识别技术和含气系统叠置性判识方法,发现煤系存在3种典型流体压力曲线类型,并初步应用于煤系气共采有利层段的优选。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某型舰炮武器系统维修训练系统的特点,对其进行设计开发。介绍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描述以主控计算机控制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模拟电路板,以及模拟功能的实现思路和方法,重点从系统管理软件、维修训练软件、操作训练软件、原理教学软件和考核评估软件方面阐述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该软件界面设计友好,可根据受训者的学习需要,在不同学习内容之间迅速切换,交互性能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