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4篇 |
免费 | 433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76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238篇 |
化学工业 | 153篇 |
金属工艺 | 135篇 |
机械仪表 | 176篇 |
建筑科学 | 113篇 |
矿业工程 | 145篇 |
能源动力 | 206篇 |
轻工业 | 24篇 |
水利工程 | 22篇 |
石油天然气 | 158篇 |
武器工业 | 38篇 |
无线电 | 36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79篇 |
冶金工业 | 423篇 |
原子能技术 | 28篇 |
自动化技术 | 2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9篇 |
2024年 | 160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197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200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229篇 |
2012年 | 266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19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95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研究纤维表面油剂对针刺非织造材料驻极性能的影响,提高针刺非织造过滤材料的电晕驻极效果,以涤纶为原料,制备了不同面密度的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采用洗涤剂、碳酸钠以及乙醇试剂依次对非织造材料进行洗涤以去除纤维表面的油剂,分析试样在洗涤前后的介电常数、体积比电阻的变化,以及电晕驻极效果和效率衰减性能。结果表明:油剂的去除对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的驻极效果有积极影响,去除油剂后其驻极性能大大提高;随着面密度增加,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的驻极过滤性能差异更加明显,当面密度为250 g/m2,经-15 kV电压驻极处理1 min后,其过滤效率由洗涤前的42.6% 增加至洗涤后的57.8%;油剂的去除使非织造材料的静电衰减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2.
103.
完善的矿井通风系统是有效预防非煤矿井中毒窒息事故发生的关键。以某特大型铁矿主辅联合式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测试并分析采矿方法、作业中段数量等改变后对矿井通风效果的影响,应用矿井通风三维仿真系统软件从通风网络、通风动力、通风构筑物等方面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并开展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矿井总进风量增加约92 m3/s,满足了生产规模为500万t/a的风量需求(670.0 m3/s);东、西回风井的风量分配由1∶1.84优化到1∶1.35,趋于均衡,实现了双中段多分层同时作业的风流有序流动、主斜坡道风流稳定流动。这对及时排除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浊空气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4.
105.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泌阳凹陷共有“四幕两期油、一幕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泌阳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断陷-抬升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 Ma)、第二幕(34.1~21.2 Ma)和第三幕(30.9~16.2 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在拗陷沉降阶段,即第四幕(7.9~0.2 Ma)油和一幕(3.0~0.8 Ma)天然气成藏。泌阳凹陷内部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充注时间存在差异,中部深凹区和南部陡坡带距离生烃中心较近,优先充注早期成藏;而北部斜坡带成藏时期相对较晚。泌阳凹陷南部应加强纵向多层位、多期次立体勘探,中部加强隐蔽岩性勘探的攻关力度,北部重点加强次生或调整的构造油藏勘探。 相似文献
106.
107.
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高频开关电源装置,距今已经20多年历史,虽然目前已经有发展较为成熟的成套系统如GZDW系列高频开关直流电源,但是仍存在谐波含量大、充电模块故障率高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且目前半导体器件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却仍停留于第一代硅器件的应用阶段,总体发展进程缓慢。针对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及其各模块现状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诸如高性能充电模块、均流技术、谐波与功率因数校正等关键部分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今技术的潮流提出了对新一代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8.
为适应“双碳”目标下推广充电站规划的需求,并减少充电站规划不合理导致的排队时间长、站址距离过远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时空分布特性的充电站规划方法。首先将网约车行程数据和基于Python爬取的城市兴趣点数据融合,对研究区域进行功能区划分,挖掘用户的出行习惯;考虑电动汽车的行驶特性建立双层道路选择模型,结合用户的充电特性进行充电需求预测。综合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站–电网3个层面建立充电站选址定容模型,采用Voronoi图进行充电需求覆盖,通过改进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确定充电站最优位置,最后将该模型应用到成都市二环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109.
分析了车载充电机接入小区低压配电网产生的谐波特征。基于Simulink平台建立了含车载充电机的住宅区传统三相配电网和新型单相配电网仿真模型,结合对配电变压器阻抗特性的研究,对比分析了2种配电模式下不同数量电动汽车接入充电产生谐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车载充电机接入数量增多,2种配电模式下的谐波电流变化平缓,但电压畸变率均明显增大;在相同数量充电机接入情况下,配电容量越大,系统电压畸变越小;单相配电的电压谐波畸变较三相配电可增幅70%以上,对谐波耐受力较差。 相似文献
110.
炉料在高炉内部的布局直接影响着高炉的运行,好的布料策略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大量雷达扫描得到的料面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多模型料面模型集;设定期望料面,并根据料面模型集中的多种料面,设计多种布料控制策略,求出相应的布料矩阵.每一个布料周期,采用模糊识别的方法把获得的实时料面数据与模型集相匹配,进而采取相应的布料矩阵进行布料,直至达到期望料面.由于雷达扫描数据的存在,形成了反馈机制,使得高炉布料能够实现闭环控制.本控制策略在某钢铁厂2500m3高炉上得到实施,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