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59篇 |
免费 | 3266篇 |
国内免费 | 219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318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3130篇 |
化学工业 | 2121篇 |
金属工艺 | 1514篇 |
机械仪表 | 2726篇 |
建筑科学 | 1806篇 |
矿业工程 | 1325篇 |
能源动力 | 815篇 |
轻工业 | 1050篇 |
水利工程 | 949篇 |
石油天然气 | 2065篇 |
武器工业 | 529篇 |
无线电 | 261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588篇 |
冶金工业 | 853篇 |
原子能技术 | 289篇 |
自动化技术 | 45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4篇 |
2023年 | 346篇 |
2022年 | 700篇 |
2021年 | 763篇 |
2020年 | 879篇 |
2019年 | 736篇 |
2018年 | 681篇 |
2017年 | 929篇 |
2016年 | 1036篇 |
2015年 | 1073篇 |
2014年 | 1535篇 |
2013年 | 1596篇 |
2012年 | 1842篇 |
2011年 | 1963篇 |
2010年 | 1549篇 |
2009年 | 1640篇 |
2008年 | 1555篇 |
2007年 | 1959篇 |
2006年 | 1757篇 |
2005年 | 1480篇 |
2004年 | 1261篇 |
2003年 | 1073篇 |
2002年 | 898篇 |
2001年 | 748篇 |
2000年 | 684篇 |
1999年 | 549篇 |
1998年 | 426篇 |
1997年 | 411篇 |
1996年 | 340篇 |
1995年 | 326篇 |
1994年 | 284篇 |
1993年 | 171篇 |
1992年 | 186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2篇 |
1959年 | 5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992.
为降低热应力造成多层结构浸入式水口开裂的可能性,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内面层厚度和材料物理性能参数对其热应力的影响,以及内面层厚度和导热系数对其内壁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面层厚度由0mm增至10mm时,浸入式水口所受最大拉应力先升后降;当其厚度在2~4 mm之间时,拉应力较小.随着内面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和导热系数的降低,最大拉应力减小.增加外面层厚度,减小其导热系数,预热后浸入式水口内壁温度的降低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993.
994.
双丝窄间隙埋弧焊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MCS—51单片机,利用双CPU分时主—从机技术,解决了双丝窄间隙埋弧焊系统多复杂信息量的处理要求所带来的技术难题,实施了该系统的微机控制,所研制的微机控制系统由EPROM、RAW、I/O、CTC、A/D等专用芯片,LED显示,键盘矩阵,打印机,光电隔离等电路组成,系统可实现:焊接过程状态及焊接规范参数的预置并可以修改,在焊接过程中,对焊接规范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反馈控制并动态显示,定时自动打印焊按规范本好,以便存档记录,为厚壁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系统还可以实现环缝焊接时焊接线速度的控制。系统I/O口全部采用光电隔离,整机抗干扰能力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995.
关于应变Lode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塑性应变Lode参数着手深入研究了应变Lode参数即中间主应变与各应变参量间的内在联系,给出了相应数学表达式。本文首次引用相对应变莫尔圆的概念并确定了该相对应变莫尔圆的变化范围。对塑性理论应变分析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三元系金属熔体中的活度和活度相互作用系数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计算金属液中活度和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模型.据此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任何三元系金属熔体中除O,S,Se,Te外任何组元的1nγ和任何组元间的一级活度相互作用系数ε,ε以及二级活度相互作用系数ρ,ρ,ρ.影响1nγ的因素是i(溶质)和k(溶剂)的nWS(电子密度)、Φ(电负性)以及i的V(摩尔体积)值。由模型计算出的1nγ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对铁基合金正负号一致率达95.7%;影响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因素是溶质i和j以及溶剂k的nWS,Φ和V,ε,ε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对液态铁合金正负号一致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97.
壳体制品注塑工艺参数CAE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Moldflow软件对壳体制品注射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模拟出制品成型过程中的最佳注塑压力、锁模力、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注射时间、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冷却时间。采用该成型工艺参数结合合理的注塑模具能注塑出最佳的塑料制品,为成型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依据,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8.
文章第二部分讨论了集装箱无气喷涂工艺条件、操作要点和自动喷漆工艺特点,以及集装箱涂膜的干燥与固化。指出集装箱涂料的水性化、涂装环境和三废处理设备的现代化,以及涂装技术适应环保型涂料的应用等是集装箱涂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冲击参数对氧化铝基耐火材料常温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参照GB/T18301《耐火材料常温耐磨性试验方法》,分别以标准碳化硅砂(36#)、电熔白刚玉砂(36#)和石油支撑剂用陶粒为磨损介质,采用不同压力(300kPa、448kPa和600kPa)的压缩空气和不同量(1kg、2kg)的磨损介质对普通高铝砖(LZ-65和LZ-75)、高炉用高铝砖、磷酸盐结合高铝砖、高纯刚玉砖、刚玉莫来石砖、铬刚玉砖、赛隆结合刚玉砖、微孔刚玉砖和塑性相复合刚玉砖等10种氧化铝基耐火材料进行了磨损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冲击气体压力的增大,10种材料的磨损量都增加,但由于这些材料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其磨损量增加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2)由于磨损介质的颗粒形状和体积密度不同,在相同的冲击气体压力下,磨损介质的流动速度不同,对材料的磨损量也不同,其中,采用碳化硅时磨损量最大,采用白刚玉时次之,采用陶粒时最小。(3)当磨损介质碳化硅砂用量增加1倍时,材料的磨损量增加,但不同材料的磨损量增加幅度不同,其中微孔刚玉砖和磷酸盐结合高铝砖分别增加了1.84倍和1.26倍,而高纯刚玉砖和高炉用高铝砖增加的不足0.4倍。(4)耐火材料的常温耐磨性能取决于其强度和结构的致密性,强度和致密度较高的材料耐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00.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ork i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melamine‐formaldehyde (MF) viz., 0–20 parts by dry weight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polyvinyl acetate (PVAc) latex impregnated polyester nonwoven fabric composites. From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he improvement in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composites was noticed with increase in the MF content. Composites fabricated with five parts MF‐incorporated PVAc showed a drastic increase in the onset degradation temperature when compared with unfilled composit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MF‐loaded PVAc‐polyester nonwoven fabric composites takes place in two steps. Degradation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composites using Broido and Horowitz‐Metzger methods. The tensile fractured composite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know the morphological behavior. The increased percentage ash content also supports for the increased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composites with increasing the MF content in the system.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fiber and matrix can be seen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photographs. © 200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