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5篇 |
免费 | 927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289篇 |
综合类 | 206篇 |
化学工业 | 267篇 |
金属工艺 | 29篇 |
机械仪表 | 89篇 |
建筑科学 | 243篇 |
矿业工程 | 29篇 |
能源动力 | 822篇 |
轻工业 | 16篇 |
水利工程 | 38篇 |
石油天然气 | 4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75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6篇 |
冶金工业 | 26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87篇 |
2019年 | 233篇 |
2018年 | 178篇 |
2017年 | 296篇 |
2016年 | 340篇 |
2015年 | 376篇 |
2014年 | 483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443篇 |
2011年 | 467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21篇 |
2008年 | 174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了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式光伏并网方案,前级采用交错并联双Boost电路,后级使用半桥逆变器。分析了无变压器式逆变器的剩余电流问题及半桥逆变器抑制剩余电流的机制。给出了Boost电感和逆变电感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数字方法实现的两级电路复合控制策略及实现方法。重点分析并提出了单定时器交错并联驱动生成策略。试验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与主电路结构,详细分析了光伏并网中可能出现的电压偏差、电压波动、谐波与直流偏磁、不平衡和故障状态及保护配置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江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和近期的规划建设情况,以拟建设的新余10MW光伏并网电站为例,初步探讨了其并网可能产生的影响。针对江西电网光伏电源可能出现的规模化接入问题,从技术研究和管理手段两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计及旁路二极管效应的太阳能模组性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避免功率失配损失,太阳能模组一般都配置旁路二极管,提供一个能量散逸的途径。基于这种配置提出一种新的太阳能模组性能评估算法。依据实际旁路区段配置建立网络方程,通过牛顿–拉夫逊非线性迭代方法实现拓扑求解,继而获得模组的整体性能。在用制造商标准测试数据验证了该评估算法的有效性后,进一步考察各种阴影场景下的模组整体性能,并给出全局最大功率点(maximal power point,MPP)位置随辐射强度变化时的定性结论。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由于多辐射强度导致功率多峰值的存在,常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al power point track,MPPT)算法可能会因为只能检测到MPPT伪极大值点而失效;而且,旁路二极管的合理配置对太阳能模组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聚光光伏发电技术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较高的发电成本制约了其大规模的发展。聚光光伏发电技术以其高转换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倍受瞩目。文章介绍了聚光光伏系统的构成,以及国际上主要研究聚光光伏技术的公司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水平、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产品,分析了聚光光伏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方法及应用有源区同质结构及较薄的组分渐变InxGa1-xAs缓冲层,研制了波长扩展的InGaAs/InP光伏探测器系列,其室温下的截止波长分别约为1.9μm,2.2μm.和2.5μm.对此探测器系列在较宽温度范围内的性能进行了细致表征,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其R0A乘积分别为765,10.3和12.7Ωcm2,比室温降低100K时其暗电流和R0A可改善约3个量级.瞬态特性测量表明此探测器系列适合高速工作,实测响应速度已达数十ps量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