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06篇
  免费   2726篇
  国内免费   1918篇
电工技术   1499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468篇
化学工业   11090篇
金属工艺   3334篇
机械仪表   2181篇
建筑科学   5099篇
矿业工程   4374篇
能源动力   786篇
轻工业   4086篇
水利工程   1350篇
石油天然气   4263篇
武器工业   459篇
无线电   14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43篇
冶金工业   1864篇
原子能技术   232篇
自动化技术   555篇
  2024年   443篇
  2023年   1484篇
  2022年   1789篇
  2021年   1603篇
  2020年   1307篇
  2019年   1425篇
  2018年   761篇
  2017年   1057篇
  2016年   1234篇
  2015年   1335篇
  2014年   2214篇
  2013年   1834篇
  2012年   2128篇
  2011年   2246篇
  2010年   2152篇
  2009年   2318篇
  2008年   3017篇
  2007年   2506篇
  2006年   2267篇
  2005年   2352篇
  2004年   2100篇
  2003年   2235篇
  2002年   1874篇
  2001年   1766篇
  2000年   1268篇
  1999年   959篇
  1998年   893篇
  1997年   748篇
  1996年   675篇
  1995年   540篇
  1994年   529篇
  1993年   382篇
  1992年   370篇
  1991年   342篇
  1990年   326篇
  1989年   310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1.
针对电网内频繁出现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压异常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谐振机理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中的应用及故障影响分析,并结合案例对补偿电抗串联谐振、谐振型阻尼器并联谐振的失谐故障现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两种谐振回路故障的原因及特征,供现场技术人员参考.最后本文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运维提出了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12.
多逆变器并网系统谐振将威胁电网的稳定运行。由于具备较好滤波效果,LCL型滤波器常被作为并网逆变器的输出滤波器。鉴于近年来又有很多LCL型多逆变器并网系统谐振机理分析和抑制方法被提出,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总结。首先,介绍了多逆变器并网发电系统电路拓扑及等效电路。然后,梳理了频域分析法、模态分析法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系统谐振机理分析中取得的新成果。接着,重点介绍了有源阻尼法、阻抗重塑法和采用有源阻尼器在系统谐振抑制方面的优点和局限性,揭示了虚拟电阻和陷波器的应用是上述方法的关键技术。同时,还分析了分层控制、控制器参数优化以及系统配置优化在系统谐振抑制方面的应用。最后,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趋势的角度,认为多逆变器并网系统正朝着大规模、多参数和不同控制方法并用的复杂系统方向发展,需要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准确分析其谐振机理。对于多逆变器并网谐振的抑制方法而言,传统有源阻尼法、阻抗重塑法和有源阻尼器将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谐振在线监测技术或将成为该研究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13.
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烧蚀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电缆故障类型。缓冲层烧蚀通常在受到挤压以及吸收水分的情况下发生,因此研究压强与吸水对于缓冲带烧蚀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针对干燥与吸水的缓冲带在不同压强下开展了模拟实验,获得了缓冲带电流密度、电压以及交流体积电阻率在烧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了缓冲带试样的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在烧蚀过程中,干燥缓冲带试样的交流体积电阻率随时间逐渐升高,并伴随有短暂电流激增同时电压骤降的现象;吸水后缓冲带试样交流体积电阻率会出现随时间逐渐降低的过程,并且吸水后缓冲带交流体积电阻率有所下降。当压强从1.09kPa增加至5.45kPa时,干燥与吸水缓冲带试样的交流体积电阻率均逐渐降低。结合缓冲带烧蚀模拟实验结果以及微观形貌特征,解释了压强与吸水对缓冲带动态导电特性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914.
罗磊  谭碧涛 《激光与红外》2022,52(7):1058-1063
舰载激光武器以其独特的制胜机理将成为未来海上防空反导作战的利器,能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灵活运用,打击不同作战对象的薄弱环节。结合作战任务,分析梳理舰载激光武器的典型作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舰载激光武器的运用策略。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15.
《中国粉体技术》2017,(6):32-35
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硝酸银为反应前驱体,通过对液相体系分时间段取样研究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球形银粉的生长机理。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EDS)仪、X射线衍射(XRD)仪、紫外吸收光谱(UV-Vis)仪和颗粒图像分析仪对银粉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以抗坏血酸还原硝酸银制得了平均粒度为0.543μm,球形度为0.926,分散良好的超细球形银粉;该氧化还原反应可自发进行,使被还原的银原子达到过饱浓度形成银原子团簇和细小的银晶核,银晶核主要以原子扩散控制生长和晶核聚集两种方式长大,最终获得表面自由能较小、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银粉。  相似文献   
916.
采用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实验分析技术,分别对自制的六-对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PNH)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DMA)为E51型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研究了在氮气和空气氛围中2种环氧树脂的阻燃特性和热解动力学;运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建立了二者的热裂解动力学模型,得到了2种体系的动力学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研究表明,与不含磷环氧树脂相比,磷腈固化的环氧树脂更易发生热裂解,而在高温阶段却明显具有阻燃特性;磷腈固化的环氧树脂裂解后期残炭量较高,其活化能与其阻燃机理有关:即表观活化能越大阻燃性越强。  相似文献   
917.
采用VK-9710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热浸镀铝球墨铸铁试样的三点弯曲失效过程进行原位观察,分析镀层和基体的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结果表明:对于纯Al浸镀球墨铸铁,在拉应力作用下,铁铝合金镀层率先萌生裂纹,诱导临近基体中铁素体撕裂与石墨球剥离,裂纹近似垂直于拉应力方向并沿着临近石墨球最短途径扩展;压应力导致表面纯Al层剥离和铁铝合金层破碎,镀层失效对球墨铸铁基体基本无影响。对于Al-3.7Si-1.0RE浸镀球墨铸铁,拉应力作用下的失效机理与纯Al浸镀相似;压应力作用下纯Al层和铁铝合金层与基体脱开,表现为铁素体基体失效。  相似文献   
918.
针刺C/SiC复合材料拉-压疲劳特性与失效机理EI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室温下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拉-压疲劳特性,并与其拉-拉疲劳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针刺C/SiC复合材料的拉-压疲劳强度略低于拉-拉疲劳强度;两种循环载荷下都存在迟滞现象,随着循环数的增大迟滞环不断右移,且偏斜程度和包围面积不断增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失效试件的断口形貌和微观结构的观察表明:除了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基体开裂以及界面脱粘,拉-压循环加载下的细观失效机制还包括平行于加载方向的基体开裂以及层间的开裂。这些平行于加载方向的损伤使得纤维受力状态恶化,最终削弱了针刺C/SiC复合材料拉-压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919.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以其独特的二维纳米片层结构、超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极性界面,使其在功能复合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GO复合材料在增强增韧、吸附分离、光催化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介绍了GO调控高分子材料及水泥基体形成规整有序的微观结构形貌而产生显著的增强增韧效果的机理,分析了GO复合材料在吸附、催化、生物医药等方面作用原理,指出了GO增强增韧复合材料、GO吸附复合材料和GO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20.
王彦敏  郝秀红 《材料导报》2016,30(6):70-72, 100
利用碱辅助水热法实现了Ti-O基纳米管、纳米带和纳米结构微球的合成,通过TEM、S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结构进行表征。当采用商品级锐钛矿TiO2为原料,热水处理温度为180℃、碱的浓度为10mol/L,热处理48h时可以得到Ti-O基纳米带。纳米带宽度为50~200nm,长度达到几十微米甚至一百多微米;产物产率高,质量好,结晶良好,表面洁净,无缺陷。当热处理温度为120℃时,可以得到Ti-O基纳米管,纳米管的长度为200~500nm,外径在20~50nm之间。当所用前驱体的粒径较小时,容易形成较细或者较窄的纳米带或者纳米线,当在选用前驱体的粒径较大时,可以生成纳米结构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