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618篇 |
免费 | 17155篇 |
国内免费 | 924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4902篇 |
技术理论 | 6篇 |
综合类 | 12072篇 |
化学工业 | 7275篇 |
金属工艺 | 4560篇 |
机械仪表 | 12185篇 |
建筑科学 | 7793篇 |
矿业工程 | 5154篇 |
能源动力 | 2480篇 |
轻工业 | 5743篇 |
水利工程 | 2990篇 |
石油天然气 | 3818篇 |
武器工业 | 2213篇 |
无线电 | 3035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323篇 |
冶金工业 | 2713篇 |
原子能技术 | 1053篇 |
自动化技术 | 373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7篇 |
2024年 | 4676篇 |
2023年 | 6859篇 |
2022年 | 7263篇 |
2021年 | 8132篇 |
2020年 | 6880篇 |
2019年 | 5482篇 |
2018年 | 3076篇 |
2017年 | 4038篇 |
2016年 | 4517篇 |
2015年 | 5067篇 |
2014年 | 8320篇 |
2013年 | 6885篇 |
2012年 | 8090篇 |
2011年 | 8300篇 |
2010年 | 7482篇 |
2009年 | 7898篇 |
2008年 | 8335篇 |
2007年 | 6918篇 |
2006年 | 6361篇 |
2005年 | 6021篇 |
2004年 | 5001篇 |
2003年 | 4260篇 |
2002年 | 3507篇 |
2001年 | 2753篇 |
2000年 | 2428篇 |
1999年 | 2057篇 |
1998年 | 1682篇 |
1997年 | 1546篇 |
1996年 | 1268篇 |
1995年 | 1168篇 |
1994年 | 1016篇 |
1993年 | 731篇 |
1992年 | 735篇 |
1991年 | 672篇 |
1990年 | 627篇 |
1989年 | 589篇 |
1988年 | 113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充分利用丛式井井距小的特点,实现一台抽油机拖动相邻的多口油井同时采油、协调平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节省初期投资和电力消耗,研制了一机多井抽油机。本文对该机的结构原理和悬点运动规律扭矩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证明一机多井抽油机利用平台丛式井上下悬点载荷交替变化、悬点位置交替变化而产生的势能变化,使其装机容量低、系统效率高,能耗低。 相似文献
82.
《应用化工》2022,(6)
考察了平板陶瓷膜在次临界通量条件下多周期过滤收获小球藻细胞的效能以及跨膜压差、阻力构成、不可逆污染组分等膜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次临界通量条件下,采用孔径100 nm的陶瓷膜多周期过滤能够有效收获普通小球藻。84%98%的进水藻细胞以滤饼层方式被截留,通过物理清洗膜表面能够获得高浓度藻液,浓缩因子高于34。3个过滤周期内膜污染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升高的两阶段变化趋势。随过滤周期增加,膜污染急剧升高阶段显著加速,其主要原因是小球藻细胞及其EOM形成的协同污染效应以及水力不可逆污染的逐渐累积。水力不可逆污染组分的有机物分子量特征是10098%的进水藻细胞以滤饼层方式被截留,通过物理清洗膜表面能够获得高浓度藻液,浓缩因子高于34。3个过滤周期内膜污染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升高的两阶段变化趋势。随过滤周期增加,膜污染急剧升高阶段显著加速,其主要原因是小球藻细胞及其EOM形成的协同污染效应以及水力不可逆污染的逐渐累积。水力不可逆污染组分的有机物分子量特征是1001 000 Da的低分子酸以及11 000 Da的低分子酸以及110 kDa的蛋白类有机物,其中多种芳香族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是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83.
84.
文章创新性引入价值共创理论,梳理分析其演进规律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进化的层级耦合性。选取3种典型小微空间类型,运用该理论研究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发现:(1)微空间营造是政府部门及人员、第三方/社会组织、在地多元利益主体以及社会资本/运营服务商四大主体为代表构成的服务生态系统,各主体在驱动因素、行为过程和行为价值表现三方面虽有不同的逻辑和立场,但都以社会价值共创为先导;(2)四大主体在微空间更新营造中承担不同角色和作用,多主体之间的工作模式以渐进式循环路径为特征,以策划规划和运营前置为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136”模式,助力城市公共空间微创更新的精准精细化和价值多元化。 相似文献
85.
86.
针对关键节点的细部分析,采用从整体模型中隔离出节点,将整体模型与节点模型分别独立计算的方法,在节点域施加的边界条件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应用多尺度建模技术对东津站屋盖铸钢节点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屋盖杆件采用梁单元建模,关键节点采用实体单元进行精细化建模,并通过自由度约束方程对梁单元和实体单元进行多尺度连接,从而准确反映节点域的边界条件。分别采用多尺度建模和隔离体建模进行对比分析:在结构整体地震动响应方面,两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多尺度建模仅对节点域相邻区域的杆件有一定影响;在节点域的计算分析方面,采用隔离体的节点分析结果偏于保守。研究表明,多尺度建模技术精确描述节点边界条件,是分析复杂结构关键节点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7.
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是在混凝土剪力墙的外部外包钢板,沿墙长方向设置加劲肋板或隔板,形成多个腔体,在腔体内浇筑混凝土,并采用栓钉、加劲肋、隔板等次要构件来加强混凝土与外包钢板的黏接,防止钢板平面外屈曲。以1 180 m高的中国建筑千米级摩天大楼为载体,研究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构造特点、在设计软件中简化措施、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强度高、延性好、施工简单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8.
对高烈度区巨型超高层结构的地震作用及效应、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地震作用剪力的质量分布法。对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组合作用及抗裂、多腔钢管混凝土巨柱组合作用进行了原理分析、设计研究,工程实践和监测结果表明,工程中采用上述墙柱抗震效果非常理想。对巨柱分叉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及试验研究,验证了该节点能很好地满足小震、中震及大震下的性能目标。对内置钢板支撑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表明,该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有效改善了核心筒墙的损伤程度。对钢制耗能双连梁阻尼器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表明,钢制耗能双连梁阻尼器可以有效减缓混凝土梁的刚度退化。对三钢板高强混凝土叠合墙组成及抗剪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利用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设计,实现了桩筏基础无缝设计,很好地控制了差异沉降和总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89.
基于田野考察、口述史考古,以建筑人类学的方法,分析南侗地区各类型萨坛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对萨坛演变的机制做出解读。关键词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