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24篇 |
免费 | 866篇 |
国内免费 | 74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84篇 |
综合类 | 796篇 |
化学工业 | 2695篇 |
金属工艺 | 888篇 |
机械仪表 | 446篇 |
建筑科学 | 722篇 |
矿业工程 | 335篇 |
能源动力 | 361篇 |
轻工业 | 504篇 |
水利工程 | 235篇 |
石油天然气 | 478篇 |
武器工业 | 96篇 |
无线电 | 58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43篇 |
冶金工业 | 415篇 |
原子能技术 | 117篇 |
自动化技术 | 1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427篇 |
2022年 | 479篇 |
2021年 | 544篇 |
2020年 | 361篇 |
2019年 | 358篇 |
2018年 | 185篇 |
2017年 | 243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320篇 |
2014年 | 557篇 |
2013年 | 427篇 |
2012年 | 527篇 |
2011年 | 583篇 |
2010年 | 453篇 |
2009年 | 552篇 |
2008年 | 560篇 |
2007年 | 515篇 |
2006年 | 466篇 |
2005年 | 437篇 |
2004年 | 426篇 |
2003年 | 341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143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采用大型有机玻璃模型对弱胶结多孔岩石注水-注浆过程中地电响应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电位和激励电流响应能很好地反映出试验过程的几个阶段。模型饱和前注水阶段,自然电位缓慢上升,激励电流发生小幅度跃升并稳定;模型饱和后继续注水,自然电位迅速升高到极大值并稳定,激励电流急剧跃升到极大值;停止注水后自然电位和激励电流都下降。注浆过程中,浆液渗流扩散区自然电位大幅度降低,而激励电流则迅速升高到较高数值;停止注浆后,浆液未到达区自然电位恢复到注浆前量值,而浆液充填良好区自然电位降到低于注浆前量值。综合注水-注浆过程中自然电位和激励电流的响应并与试验过程中摄取的数字图像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电位和激励电流对流体运动具有很好的“可视化”再现和指示流体渗流位置功能,尤其对水和化学浆液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用此可以反映注浆工程中浆液扩散情况及检验注浆效果。 相似文献
84.
毛晋昌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2,11(5):401-405
将化学腐蚀后的多孔硅样品分别置于大气和氧气中,用激光连续辐照其表面.观察到多孔硅的光致发光光谱峰位随辐照时间增加发生蓝移,最后达到稳定,在真空中作同样处理的多孔硅光致发光峰位却没有移动.X射线光电子谱测量结果表明,在大气及氧气中激光辐照的多孔硅层内并未探测到二氧化硅,结合红外吸收光谱实验,认为蓝移的原因可能是氧置换了多孔硅内表面的硅,出现Si-O-Si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85.
基于该储层模型假设,运用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流-固耦合变形的本构方程、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导出了可变形储层的流-固耦合渗流与变形基本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介质变形对流体质量守恒和孔隙流动压力对介质变形平衡的影响,也考虑了变形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该模型可用于研究井眼周围储层的变形及渗流规律. 相似文献
86.
多孔介质构造应力驱油的固流耦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应力场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依据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从理论上分析构造应力驱油的机理,应用孔隙压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阐述了将多孔介质中的平均应力作为固体骨架和孔隙流体之间耦合桥梁的合理性。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和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的数值模拟中,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用平均应力推导出孔隙介质中等效的流体压力和流体势,并用达西定律解出由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流体运移速度矢量场,为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微生物采油技术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物理模拟研究现状,从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生长、代谢、运移、堵塞,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于微生物采油机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局部富集等。微生物在地层孔隙中的生长是油藏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竞争与协同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营养的链式利用上,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是倾向于运移通过还是倾向于吸附堵塞主要取决于有无相对静止的生长环境,处于随水流一起运移状态的微生物不易产生吸附和堵塞;无论是内源微生物还是外源微生物都可以产生显著的驱油效果,可提高采收率6%~15%。未来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应加强在微生物驱油机理多因素的量化表达、有益菌的识别和选择性激活以及提高物理模拟研究手段与现场试验的相似性3个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89.
在研制天然气水合物一维开采实验模拟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天然气水合物二维开采实验模拟系统。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模拟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及分解过程,可以对现有的开采技术进行系统的模拟评价。较之一维开采模拟系统,该系统采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测量多孔介质中气、液、固(水合物)的含量及分布,并能够更加真实的模拟实际水合物地层特征。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