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44篇 |
免费 | 275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2篇 |
综合类 | 671篇 |
化学工业 | 1355篇 |
金属工艺 | 16篇 |
机械仪表 | 961篇 |
建筑科学 | 795篇 |
矿业工程 | 36篇 |
能源动力 | 485篇 |
轻工业 | 5224篇 |
水利工程 | 187篇 |
石油天然气 | 54篇 |
无线电 | 9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83篇 |
冶金工业 | 67篇 |
原子能技术 | 56篇 |
自动化技术 | 2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289篇 |
2022年 | 334篇 |
2021年 | 392篇 |
2020年 | 283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283篇 |
2016年 | 388篇 |
2015年 | 401篇 |
2014年 | 667篇 |
2013年 | 559篇 |
2012年 | 592篇 |
2011年 | 622篇 |
2010年 | 585篇 |
2009年 | 555篇 |
2008年 | 595篇 |
2007年 | 456篇 |
2006年 | 449篇 |
2005年 | 336篇 |
2004年 | 356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196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147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13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浅谈小麦高免疫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小麦蛋白为原料,通过酶解技术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肽,再用离子交换与分子筛技术进行提纯,形成小麦高免疫生物活性肽提取工艺与技术。 相似文献
43.
44.
为了探究烘焙对生物质燃烧特性以及燃烧机制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烘焙条件下典型秸秆的燃烧失重特性和放热行为。选择棉杆和稻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热重分析仪与差热扫描量热仪连用分析了秸秆的燃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秸秆燃烧过程主要包括脱水、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经烘焙处理后,秸秆的着火温度明显降低,燃烧更为充分,并且燃烧放热量随着烘焙温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大。采用非等温积分法分析了烘焙秸秆的热动力学特性和燃烧机制,发现稻杆的挥发分燃烧过程为1级反应,稻秆主要为挥发分的燃烧,棉杆的活化能较高,并且主要是固定碳的燃烧。农业秸秆烘培预处理对其燃烧特性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天然气化工》2017,(4):11-16
秸秆是重要的农弃物资源,催化秸秆液化油加氢脱氧提高燃油品质,这对于优化利用农弃物资源和开发新能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γ-Al_2O_3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Ni催化剂(Ni/γ-Al_2O_3)和磷钼酸改性的Ni催化剂(Ni/γ-Al_2O_3-HMoP),采用氮气吸附(BET)、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对催化剂的物性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磷钼酸对催化剂在秸秆液化油催化加氢精制中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磷钼酸改性可有效提高催化剂对秸秆液化油的催化加氢脱氧活性。磷钼酸改性一方面可增加活性金属在催化剂载体上的分散,并使Ni活性粒子在载体微孔内尺寸大小趋于均匀,有利于活性组分Ni的分散,使催化剂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催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引入的磷钼酸与镍盐发生相互作用,提高了镍的还原性和活性位数量。秸秆液化油的加氢脱氧反应结果显示,在10%Ni/γ-Al_2O_3-HMoP-3催化剂上,温度250℃,氢气压力4.5MPa,秸秆液化油的催化加氢脱氧反应较为彻底,精制油颜色明显变浅。 相似文献
47.
1988~1992年,作者采用He-Ne激光辐照黑麦花粉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属间杂交(普通小麦×黑麦)进行了研究。属间杂交所获种子的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对照,为113.25~341.60%。籽粒千粒重和饱满度均超过对照,差异极显著。L_1代籽粒出苗率和植株成活率分别比对照提高58.18~83.06%,41.35~87.78%,差异均超过极显著水平。L_1代种子、植株和穗的大多数形态特征呈中间型或似父本,其余特点象母本。在L_1代植株中均获得了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双二倍体,即小黑麦种子。现已获得了L_1、L_2、L_3和L_4代的小黑麦后代材料。He-Ne激光诱变小麦属间杂交,使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为小麦属间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简便途径。 相似文献
48.
孙可华 《国内外石油化工快报》2006,36(9):26-27
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的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多学科交叉和多种高新技术集成项目。在山东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的3000t/a产业化示范工程,是以秸秆发酵生产乙醇。采用了二十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其中秸秆不加酸碱汽爆处理技术、秸秆固相酶解发酵-气提分离乙醇耦合体系和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系统具有创新性。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发展局组织的项目验收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建议尽快实现万吨级规模的工业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49.
利用玉米秸秆制备了生物炭并对其进行了改性,将其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染料孔雀石绿。采用SEM、XRD、FTIR、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生物炭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及吸附过程的特点,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研究了生物炭对孔雀石绿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炭(CSC)、NaOH改性生物炭(NaCS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进一步改性的Na CSC(CTAB-Na CSC)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效果良好,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6,0.992 0,0.979 9。与CSC比,Na CSC的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孔径增大,孔隙分布不规则,提高了对孔雀石绿的吸附能力;CTAB-Na CSC的表面更加粗糙不平,且有颗粒状凸起。CSC,Na CSC,CTAB-Na CSC的吸附-脱附循环再生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再生率分别达到84.29%,91.59%,111.75%。 相似文献
50.
一、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燃油)是我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保障石油安全推动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发展
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加工剩余物、薪材及林业加工剩余物、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水和废渣、城市生活垃圾和能源植物,可转换为多种终端能源如电力、气体燃料、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又简称为“生物燃油”,以下使用这一简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