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69篇
  免费   1048篇
  国内免费   482篇
电工技术   527篇
综合类   1410篇
化学工业   3355篇
金属工艺   365篇
机械仪表   577篇
建筑科学   3751篇
矿业工程   1179篇
能源动力   339篇
轻工业   584篇
水利工程   1908篇
石油天然气   2667篇
武器工业   192篇
无线电   6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69篇
冶金工业   675篇
原子能技术   71篇
自动化技术   578篇
  2024年   167篇
  2023年   533篇
  2022年   717篇
  2021年   751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646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697篇
  2014年   1348篇
  2013年   1022篇
  2012年   1160篇
  2011年   1029篇
  2010年   1028篇
  2009年   996篇
  2008年   1091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748篇
  2004年   617篇
  2003年   600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449篇
  2000年   417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99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62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在研究苏里格地区石盒子组盒8段岩心分析粒度中值数据基础之上,结合测井资料提供的参数,建立了该区盒8储层粒度中值与自然伽马、密度以及声波时差之间的相关关系式,研究表明,该区盒8段储层粒度中值与自然伽马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式相关性最为显著,在利用回归关系式计算出盒8段粒度中值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该区盒8段储层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并且取得了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62.
针对大港油田港西三区注聚过程中出现的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降低,聚驱效果变差的现状,开展了聚/表二元复合驱的室内实验研究,优选最佳的段塞注入参数。结果表明:使用的聚/表二元体系在0.2%≤Cs≤0.4%,1000 mg/L≤Cp≤2 000 mg/L时,体系黏度大于46.4 mPa·s,界面张力低于2.6×10-2 mN/m,二元复合体系符合现场驱油所需性能。通过室内填砂管实验,确定了分段段塞注入方案,最终采收率比水驱采收率提高了25.1%,具有良好的三次采油效果。  相似文献   
963.
报道了在室内实验研究中得到的混合天然羧酸盐/烷基磺基甜菜碱/黄胞胶复合驱油段塞结构:预冲洗段塞,10g/LKCl溶液;前置聚合物段塞,1500mg/L黄胞胶溶液;主驱油段塞,1.5×104mg/L混合天然羧酸盐+800mg/L烷基磺基甜菜碱DSB+800mg/L黄胞胶+5×103mg/L复碱(质量比1∶1的Na2CO3+NaHCO3)溶液;后置聚合物段塞,1000mg/L黄胞胶溶液。在岩心流动实验中0.3PV主段塞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19%。胡状集油田胡5 15井区采出程度18.48%,油藏温度86℃,地层水矿化度1.7×105mg/L,Ca2+浓度4799mg/L,Mg2+浓度830mg/L,有油、水井各5口,综合含水已达96%(92%~99%)。从2000 01 24到2001 03 20,在5口注水井中依次注入预冲洗液2920m3,前置液2920m3,主驱油液49640m3(除一口井外均不加复碱),后置液2920m3,5口油井均见效,一些油井有效期超过20个月,油井产油量增加,含水下降,自然递减降低62.7%,采油速度升高0.46%。图3表2参3。  相似文献   
964.
在岩心观察和电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的产状、高度和发育位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平面分布规律,依据裂缝线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将合水地区划分为强裂缝发育区、裂缝发育区、弱裂缝发育区和裂缝不发育区。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主要分布在粉砂岩和泥岩中,其次分布在细砂岩中。储层物性越好,裂缝越不易发育;同一岩性,岩层厚度越大,裂缝越不发育。长8段强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发育区的储层物性均较差,厚度较小,油井产量不高,而在弱裂缝发育区往往有高产油井。这进一步说明,如果储层本身的物性和含油性较差,即使有裂缝发育,也难以获得工业油流;储层围岩裂缝的存在对压裂效果和含油层段产量影响不大,产油量的主控因素是储层本身的岩性、厚度、物性和含油性。  相似文献   
965.
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源岩和盖层的发育及分布特征,从二者空间匹配关系入手, 对该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方正断陷主要发育 2 类 5 套源盖空间匹 配关系,其中自源自盖型 2 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下源上盖型 3 套,主要发育新安村+乌云组 至宝二段。 Ⅰ和 Ⅲ 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在整个断陷均有分布,Ⅱ 和 Ⅴ 套仅分布于断陷东部,Ⅳ 套仅分 布于断陷西部。 5 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分别为源盖 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控制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层位, 同一层位源盖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控制着油气聚 集的数量以及源盖空间匹配关系中盖层的质量控制着油气聚集的数量。  相似文献   
966.
陆相页岩层系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制约了储层甜点优选和探井部署。为查明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层系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特征和含气能力,以元坝地区Y2井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例,采用有机碳含量测定、全岩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鉴定、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联合测定以及物性分析等手段,划分了大安寨段二亚段(后文简称大二亚段)页岩及夹层的岩相类型,并针对不同岩相类型开展储集物性、孔隙结构、含气性及可压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评选了优势岩相和岩相组合。结果表明,Y2井大二亚段页岩层系可划分为3大类6亚类页岩岩相,2大类6小类夹层岩相以及3种宏观岩相组合。页岩孔隙类型以粘土矿物层间孔、方解石溶蚀孔等无机孔为主,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计算页岩总含气量为2.59~4.38 m3/t,游离气平均占比67 %,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但优势岩相的脆性矿物含量仅为50 %,可压性较差。综合评价认为,AB-Ⅰ型岩相组合中页岩页理和纹理发育,生烃条件好,含气量和游离气比例较高,存在可压性较好的夹层,是元坝地区Y2井大二亚段最有利的勘探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967.
陕北长7致密油分布范围广,储量丰富。2010年投入开发,经历了由定向井到水平井、常规压裂到体积压裂的转变。目前主要以"长水平段+体积压裂"的模式进行开发,初期单井产量达到10 t以上,由于储层致密,启动压力梯度高,常规注水开发压力传递较慢,有效驱替系统难建立,加之存在裂缝等优势渗流通道,整体表现出注水不见效、见效即见水的水驱矛盾;呈现单井产量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三低"现状。如何提高采油速度,提高采出程度,对致密油长期有效规模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68.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乌南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中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识别出2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演化。综合分析认为:在垂向上.MSC2和MSC3上升半旋回前缘分流水道砂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乌8井东北的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桑叶体是目前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69.
陈晓华  孙桓 《钻采工艺》2014,37(1):111-112
塔河油田以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埋深(5500~6800m)基本采用大裸眼段完井,套管下深均在石炭系底,巴楚组一大段泥岩由于在开采中地层压力和岩石应力结构的变化,井壁垮塌现象情况较为普遍,部分井 段坍塌形成裸眼段“大肚子”的复杂情况,大肚子最大直径406mm,用常规的裸眼坍塌处理技术已无法将井筒砂岩块处理出井筒。文章结合塔河油田多年来裸眼段“大肚子”的处理情况,总结出一系列技术手段,现场应用中降低了施工的风险和难度,恢复了油井生产。为类似井的处理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修井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70.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岩石结构特征及相序等,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位于多物源交汇区,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及水下重力流四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浅湖和中深湖等六个亚相。为了区分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三角洲分支间湾、远砂坝四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扇三角洲分支间湾及席状砂四种微相。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较厚;往深凹陷方向,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砂体厚度减薄。在垂向上以退积沉积为主,Ⅶ油组砂体比Ⅵ油组砂体的分布范围更广。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席状砂及水下重力流砂体的物性好,是该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