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44篇
化学工业   39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89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57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四川烹饪》2011,(3):26
如今城市里的人,遇到有婚寿喜事时,一般都会在酒店里订桌席庆贺,那么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旧时中国人的结婚场景呢?大红灯笼高高挂,唢呐古乐激情吹,新娘坐花轿、新人拜天地,精雕四重花板古床的新婚洞房,花烛朦胧中缓缓掀去新娘的红头巾……这样的场景,相信多数人都只有在古装影视剧里才能感受到,而湖广会馆古文化体验区的另一个项目九大碗,却将这一场景再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2.
颜文溢  许旭兵 《丝绸》2022,59(5):120-127
旗袍作为民国时期代表性女装形式,曾引领了当时的时代审美风尚,主要价体现在传统服饰造物理念的主体上对外来审美文化的参考吸收,是传统与流行、东方与西方文化耦合下的产物。文章立足于传世实物和文献资料,针对民国旗袍的中华民族个性特征及演变形式,从艺术、文化的角度探究旗袍在民国时期文化耦合背景下呈现的设计思想与审美表达,印证民国旗袍内在蕴含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思想变革。总结出民国旗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其形制艺术特点,结合当今服装设计通过造型、细节、纹样的变化进行创新设计探索,为新时代中华服饰文化承扬及华服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延安东路,全长约1.5km,东靠黄浦江,西侧是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虽说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却非常和谐统一,无论是隔江相望还是身临其境,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的气势。从清末民国时期至今,外滩特色建筑群历经战乱,饱经风霜,目前尚存23幢建筑,按照  相似文献   
44.
仝少宣是民国时期河东盐商的巨擘,长袖善贾,善于经营,是清末至民国27年(1938年)执河东盐商之牛耳的驭手。他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理念,深深影响了一代盐商。笔者经十年询访,搜集整理,撰写成如下论文,就教于各位盐业史研究同仁。  相似文献   
45.
一、马褂的由来及简介马褂,是清代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满语叫"鄂多赫",是穿在长袍衫外长及脐的一种行褂(短褂),长不过腹,袖仅掩肘,是骑马时经常穿的一种外褂,因着之便于骑马,故名又叫马褂。  相似文献   
46.
程醉 《中国纤检》2009,(9):78-79
对襟衫是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女性普遍穿着的一种服饰,它不同于旗袍,没有任何的矫情。对襟衫更不同于眼下流行的各种奇装异服,它没有太多鲜艳的色调,更找不到所谓的性感和妩媚。  相似文献   
47.
《美食》2009,(4):75-75
3月22日,由玄武区旅游局与南京餐饮商会共同举办的首届民国时期美食节名菜评选结果揭晓。“皮冻甲鱼盅”等六道菜肴被评为经典民国菜,此外,“群英会”等五道菜肴被评为精品民国菜。  相似文献   
48.
49.
通过对中山纪念堂与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山纪念堂虽然营造了与传统宫殿式建筑相类似的造型特征,但有所变化,而且装饰特征弱化,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山纪念堂造型及装饰特征产生的原因,指出只有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创造出民族性建筑。  相似文献   
50.
<正>"减灾"一词出自浙江一般认为,"减灾"一词来自于国外,是舶来品。在"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年)活动后开始流行并广为人知。实际上其被提出时间更早,我们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初期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使用过"减灾"一词,其以短文形式发表在《中国地震报》上。如1954年6月,中央气象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气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