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33篇
  免费   889篇
  国内免费   862篇
电工技术   118篇
综合类   1029篇
化学工业   7212篇
金属工艺   823篇
机械仪表   1268篇
建筑科学   405篇
矿业工程   200篇
能源动力   85篇
轻工业   9911篇
水利工程   34篇
石油天然气   704篇
武器工业   67篇
无线电   3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10篇
冶金工业   487篇
原子能技术   84篇
自动化技术   86篇
  2024年   237篇
  2023年   826篇
  2022年   1120篇
  2021年   1312篇
  2020年   1066篇
  2019年   1018篇
  2018年   697篇
  2017年   846篇
  2016年   921篇
  2015年   934篇
  2014年   1539篇
  2013年   1212篇
  2012年   1242篇
  2011年   1208篇
  2010年   1055篇
  2009年   1023篇
  2008年   1082篇
  2007年   947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751篇
  2004年   613篇
  2003年   538篇
  2002年   422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蔡云  徐锦龙  张茂 《金属学报》2018,23(8):905-911
目的: 分析接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脓毒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到2016年5月间入住一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min内给予患者首剂4.5 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给药结束后0、15、30、45、60、90、120、180、240、360、480 min的静脉血样进行药物浓度测定,采用无房室方法进行药动学分析,DAS 3.2.1软件计算药代学参数,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特征及CRRT参数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以给药后8 h内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大于50%(f%T>MIC>50%)作为药效学达标的指标。结果: 总共纳入8名患者。CVVHDF均采用前稀释方式。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峰浓度(C max)分别为116.11(98.03~152.29)和21.60(15.9~29.69) mg/L,分布容积(V d)分别为1.05(0.70~1.56)和0.69(0.56~0.78)L/kg,清除半衰期(t 1/2)分别为4.79(3.30~8.27)和4.38(3.35~5.52)h,总清除率(CL)分别为7.67(5.66~9.71)和6.11(4.36~10.03)L/h。多因素分析提示哌拉西林的Cmax与置换液流速显著负相关(β:-0.854,95%CI:-0.148~-0.036,P=0.007),CL与废液流速显著正相关(β:0.883,95%CI:0.133~0.433,P=0.004)。 假设MIC≤16 mg/L时所有患者均达到药效学目标,当16 mg/L<MIC<32 mg/L时,仅有5名患者(62.5%)达标,而当MIC≥64 mg/L,则所有患者均未能达标。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脓毒症患者接受CVVHDF时无论是哌拉西林还是他唑巴坦均表现为C max明显降低、t 1/2明显延长、CL降低,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CL和t 1/2基本一致。对于行CVVHDF的脓毒症患者,当细菌的MIC>32 mg/L,首剂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可能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992.
台湾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一,产值则居世界第二。将回顾台湾发光二极管产业的发展历史,并探讨产业界及研发单位在发光二极管效率提升与质量改善方面的一些重要技术发展历程。有机电激发光(OLED)组件的发展过程,除了显示器的应用发展优势之外,固态照明也是台湾近期的研发重点之一,文中将探讨磷光有机材料、组件结构技术的开发及OLED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3.
制造加氢反应器用2.25Cr-1Mo-0.25V钢的焊接性能试验,1Cr18NigTi与1Cr13不锈钢的焊接试验,奥氏体不锈钢储能焊接头组织形成规律,不锈钢的瞬间液相扩散焊研究,铁道客车用SUS30IL不锈钢非熔透型激光搭接焊工艺……  相似文献   
994.
在分析Galvaiume生产工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实验室Galvaiume浸镀工艺的模拟研究,实现了Galvaiume产品的无液相急冷工艺,并在唐钢3#生产线进行试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5.
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显微硬度计和剪切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以Cu箔为中间层的碳钢/不锈钢双金属瞬间液相扩散结合区组织性能。结果表明,以Cu箔作中间层,采用冷拔-瞬间液相扩散复合法可实现碳钢与不锈钢之间的良好冶金结合,结合区抗剪强度可达到300 MPa以上。在铜/不锈钢界面,铜液沿不锈钢奥氏体晶界扩散,形成残余"孤岛"奥氏体组织分布于铜基体中;在碳钢/铜界面,沿界面形成连续的岛状富铁相,然后呈枝晶状向铜中间层有向生长;在一定温度和时间范围内随扩散时间延长或扩散温度升高,结合区富铁相增多,结合区硬度提高,抗剪强度也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96.
通过乙二醇液相还原法将少量金属Ru沉积在碳纳米管(简称CNTs)上,TEM、XRD表征结果表明,该法明显提高了Ru在CNTs上的分散度,Ru微晶的粒径在3~4 nm。氨分解反应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液相还原法在降低Ru负载量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Ru/CNTs的催化氨分解活性。在0.4 MPa、773 K、空速GHSV100%NH3=30 000 mL/(h.g)反应条件下,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4.2%Ru/CNTs催化剂上氨分解转化率可达48.5%,约为同条件下浸渍法所得5%Ru/CNTs的1.3倍,液相还原最佳配比5.7%Ru/γ-Al2O3的1.2倍。表观活化能测试结果显示用CNTs代替γ-Al2O3作为载体或分散相并不引起所负载Ru催化剂上NH3分解制H2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液相烧结法制备出Mo-30Cu合金,利用XRD,SEM,TEM等对该合金的组织进行分析观察,并研究烧结温度、相对密度对Mo-30Cu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组织分布均匀,组织中只含有Mo、Cu两相,在两相之间有一Mo、Cu互溶区;烧结温度是影响Mo-30Cu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在1300℃烧结的合金相对密度为99.6%,热导率为196 W·(m·K)-1.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法制备4.4%TiCp/7075Al基复合材料,在600℃保温10~60 min,水淬固定其半固态组织,研究半固态二次加热过程中合金的晶粒长大规律,并与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7075基体合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4%TiCp/7075Al基复合材料的晶粒粗化速率常数为118.96μm3/s,远小于7075基体合金的晶粒粗化速率常数311.7μm3/s,晶粒长大速率明显减慢。分析其原因,由于原位TiC颗粒的生成,使得4.4%TiCp/7075Al基复合材料的晶粒长大激活能增加约50%,从而对二次加热过程中晶粒迅速长大的行为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采用TiZrNiCu合金作为中间层材料研究了Ti3Al基合金的瞬间液相扩散连接,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及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接头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TiZrNiCu作为中间层可以实现Ti3Al基合金的TLP扩散连接,能形成完整的接头.较高的连接温度和较长的连接时间有利于获得成分和组织较为均匀的接头.随着连接温度的提高和连接时间的延长,接头连接区宽度增大,反应层数量减少.当连接温度为900℃,连接时间为60min时,接头组织主要为钛固溶体,TiAl和TiCu.接头抗剪强度最高,可达420.1MPa.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G1eeble热模拟机,在电场作用下制备了WC/Co系硬质合金,针对预设烧结温度对该体系烧结产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该体系烧结过程的温度场和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可降低体系的液相形成温度(750℃),这远低于传统烧结时液相的形成温度(1350℃)。由于电场烧结的时间短,有效地抑制了WC晶粒的聚集长大。在烧结过程中出现了Co3W3C和Co6W6C中间相。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烧结产物颗粒呈现长大的趋势,当烧结温度达到1000℃时,WC的平均颗粒尺寸约为1.5μm,但仍远小于传统烧结的颗粒尺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