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42篇 |
免费 | 1286篇 |
国内免费 | 61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49篇 |
综合类 | 1824篇 |
化学工业 | 1015篇 |
金属工艺 | 200篇 |
机械仪表 | 318篇 |
建筑科学 | 4492篇 |
矿业工程 | 3609篇 |
能源动力 | 233篇 |
轻工业 | 424篇 |
水利工程 | 401篇 |
石油天然气 | 6220篇 |
武器工业 | 22篇 |
无线电 | 43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81篇 |
冶金工业 | 984篇 |
原子能技术 | 108篇 |
自动化技术 | 9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6篇 |
2023年 | 430篇 |
2022年 | 498篇 |
2021年 | 725篇 |
2020年 | 608篇 |
2019年 | 438篇 |
2018年 | 271篇 |
2017年 | 320篇 |
2016年 | 444篇 |
2015年 | 563篇 |
2014年 | 1141篇 |
2013年 | 1025篇 |
2012年 | 1122篇 |
2011年 | 1172篇 |
2010年 | 1135篇 |
2009年 | 1073篇 |
2008年 | 1363篇 |
2007年 | 1115篇 |
2006年 | 943篇 |
2005年 | 962篇 |
2004年 | 770篇 |
2003年 | 695篇 |
2002年 | 588篇 |
2001年 | 482篇 |
2000年 | 567篇 |
1999年 | 445篇 |
1998年 | 391篇 |
1997年 | 396篇 |
1996年 | 378篇 |
1995年 | 310篇 |
1994年 | 300篇 |
1993年 | 232篇 |
1992年 | 227篇 |
1991年 | 149篇 |
1990年 | 192篇 |
1989年 | 18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6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82.
杨柳青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22,41(1):75-78,90
为了获得保温系统构造层中影响保温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高层坡屋面建筑外墙保温系统构造层孔隙结构.制备泡沫玻璃材料,作为孔隙结构的主要材料,构建保温系统构造层试件时,设定不同材料孔隙率与混合工艺,同时将未使用孔隙材料的界面层作为对照组,测试热雨、 热冷情况下以及不同孔隙结构厚度和孔径大小对于保温结果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热... 相似文献
83.
84.
肖桂清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5)
遮阳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遮阳技术,不仅能达到节能效果,同时可以美化建筑立面.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建筑遮阳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遮阳的作用与效果,提出了几种遮阳构造措施及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5.
对盐渍刺参在不同加热时间条件下(5、10、15、30min)组织构造和流变学特征参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组织构造变化采用VanGieson染色法观察,流变学特性(弹性模量E1、粘性模量η1、应力松弛时间τ1和破断强度)通过质构仪进行分析测定。同时,针对其质构特点与鲜活刺参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鲜活刺参相比,加热盐渍刺参组织构造和流变学特征参数等各项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刺参蛋白质的热变性所引起的。在不同加热时间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盐渍刺参的肌肉纤维进一步凝聚,纤维间空隙、粘性模量η1、松弛时间τ1及破断强度呈增加趋势,而弹性模量E1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其他加热时间条件(10、15、30min)相比,蒸煮5min盐渍刺参因其营养成分流失量少,且具有弹力大、硬度小、柔嫩性好的特点,是较理想的一种加热条件。 相似文献
86.
电磁法物探资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断裂构造的多解性较大。通过有限元数值正演模拟,研究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在连续电导率剖面上的电性特征,提出了用正演模拟的方法正确识别断裂构造,提高了EH-4电导率成像系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7.
下礼安大桥为“渡口改桥”工程,是消除江河渡口安全隐患、夯实水上安全基础、完善交通路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桥梁横跨嘉陵江,主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76+142+76)m,引桥为5m×30m简支T梁。结合大桥的设计经验,文章分析了桥梁跨径组合对河流的影响,并从结构设计、主梁预应力、结构计算分析、预拱度的设置方法等方面对桥梁设计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8.
89.
90.
效率作为建筑实践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长期被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者忽视。与此相应,抗战大后方建筑长期未受学界足够重视。战时建筑讲求多快好省,是研究建筑效率问题的绝佳样本。文章以效率问题为切入点,研究抗战大后方建筑,基于档案查阅和田野调查所获一手史料,梳理抗战大后方化用传统木构的诸多案例,包含不同类型的42款屋架,归纳其技术类型和特征;重点研究位于重庆的三个项目,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其技术特征,以实践逻辑剖析设计者在空间效率、结构效率、材料与构造效率之间的复杂权衡,初步建立起建筑效率理论框架,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建筑的“效率转向”,并指出其当代意义——关注建筑效率的设计思维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