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3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57篇 |
化学工业 | 15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63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轻工业 | 62篇 |
水利工程 | 13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 |
冶金工业 | 21篇 |
自动化技术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刘劲松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9):114-116
森有礼“尚武”教育思想是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贯彻“忠君爱国”为第一要义、推行和强化“顺良、信爱、威重”的武士道精神、大力提倡“国民皆受军事训练”、高度重视“教室外教育”、全面构建衔接配套的“国民教育计划”等五个方面.其产生原因可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逻辑理性获得解释.森有礼“尚武”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因其染上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也还存在很大积弊. 相似文献
62.
冯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15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通过分析李泽厚关于道德的本质、起源、目的及审美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认为举理性释道德本质、宗实践明道德源处、伸人类示道德崇高、寓审美言美善汇通,是李泽厚伦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3.
64.
高飞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51-52,58
概述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点,认为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基石,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基本构成,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法文化的价值所在,人文主义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伦理基础,民族性和世界性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法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5.
张星星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8-29,55
先秦儒家通过"礼""仁"等核心要素阐述了什么是"圣人",如何做到"圣人"。西汉后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使得儒家的"圣人"成为理想人格,进而把"圣人"赋予君主,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找到了理论依据。圣化思想导致了政教一体化。 相似文献
66.
6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5
乡射礼作为中国传统六艺之一,在中华礼乐文明的熏陶下,很快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射击竞技的反省内求道路,其主要仪节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既是君子修身养性培养风度的方法,又是与人和谐相处之道,体现了自谦敬人、内外兼修、礼乐兼修的中国人文气质. 相似文献
68.
张亮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39-14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畅情之风的掀起和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交际诗的应用性从服务于政治逐渐转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局限于君臣之间的言说扩展到亲人、朋友、同僚之间.这一时期的交际诗能够更好地传递亲情和友情,打破了以礼制情的束缚,突出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出现了无事不可叙,无情不可抒的崭新风貌.交际诗的功能从实用性转向了美用合一,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并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许星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20(2):42-46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仪制度由来已久,在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服装文化为集中地反映出各种礼制礼仪规定。在我国传统服饰中,“合礼”而又“合理”的服饰是服装发展的主流,它主导了数千年的服装流向,形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在一些特定的政治、文化等背景之下,受到特定影响的服饰也存在着“合礼”而不“合理”或“合理”而不“合礼”的现象。“礼”与“理”之间的矛盾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70.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