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57篇
化学工业   15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63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62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21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森有“尚武”教育思想是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贯彻“忠君爱国”为第一要义、推行和强化“顺良、信爱、威重”的武士道精神、大力提倡“国民皆受军事训练”、高度重视“教室外教育”、全面构建衔接配套的“国民教育计划”等五个方面.其产生原因可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逻辑理性获得解释.森有“尚武”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因其染上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也还存在很大积弊.  相似文献   
62.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通过分析李泽厚关于道德的本质、起源、目的及审美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认为举理性释道德本质、宗实践明道德源处、伸人类示道德崇高、寓审美言美善汇通,是李泽厚伦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3.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一带的原始森林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至今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 700多年,已发现的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的高龄。茶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文化史。几千年  相似文献   
64.
概述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点,认为法结合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基石,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基本构成,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法文化的价值所在,人文主义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伦理基础,民族性和世界性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法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5.
先秦儒家通过"""仁"等核心要素阐述了什么是"圣人",如何做到"圣人"。西汉后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使得儒家的"圣人"成为理想人格,进而把"圣人"赋予君主,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找到了理论依据。圣化思想导致了政教一体化。  相似文献   
66.
入法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征.它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它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消极作用,但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7.
乡射作为中国传统六艺之一,在中华乐文明的熏陶下,很快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射击竞技的反省内求道路,其主要仪节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既是君子修身养性培养风度的方法,又是与人和谐相处之道,体现了自谦敬人、内外兼修、乐兼修的中国人文气质.  相似文献   
68.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畅情之风的掀起和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交际诗的应用性从服务于政治逐渐转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局限于君臣之间的言说扩展到亲人、朋友、同僚之间.这一时期的交际诗能够更好地传递亲情和友情,打破了以制情的束缚,突出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出现了无事不可叙,无情不可抒的崭新风貌.交际诗的功能从实用性转向了美用合一,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并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中国素有“仪之邦”的称誉,仪制度由来已久,在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服装文化为集中地反映出各种仪规定。在我国传统服饰中,“合”而又“合理”的服饰是服装发展的主流,它主导了数千年的服装流向,形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在一些特定的政治、文化等背景之下,受到特定影响的服饰也存在着“合”而不“合理”或“合理”而不“合”的现象。“”与“理”之间的矛盾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70.
“仁义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