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13篇
综合类   43篇
化学工业   231篇
金属工艺   88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8篇
轻工业   229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5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8篇
冶金工业   21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以藜麦皂苷和硝酸银为原料,通过生物还原法制备藜麦皂苷与纳米银配合物,并研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藜麦皂苷与纳米银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通过抑菌圈实验、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最小杀菌浓度(MBC)实验等研究藜麦皂苷与纳米银配合物的协同抗菌性。结果表明,藜麦皂苷与纳米银配合物为球形,粒子直径大部分集中在10 nm附近,单分散性好;在420 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藜麦皂苷与纳米银配合物对食源性微生物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协同抑制作用,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直径分别为(11.33±0.58)、(10.67±1.15) mm,对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及胃癌细胞(SGC)毒性较低。藜麦皂苷作为生物还原剂使纳米银的溶解性与分散性增强,保留了纳米银本身的广谱抗菌特性,并相互协同使纳米银抗菌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922.
化学修饰电极因其制备方法简单多样,应用方便安全,是电化学分析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纳米银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成为修饰电极的优秀材料.近年来单一纳米银作为修饰材料的电极、纳米银与氨基酸、纳米银与碳材料组合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纳米银类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具有较多的活性位点,使电子转移速率得以提高,提高...  相似文献   
923.
为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以南粳46水稻秸秆为原料,用氧化还原的处理方法,通过光学表征、红外光谱、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浓度硝酸银溶液对纳米银颗粒生成的影响,用热重分析法和抑菌环法测试了薄片的主要性能,探索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在水稻秸秆纤维上的应用。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法在水稻秸秆纤维上较好地负载上纳米银颗粒,具备一定的抑菌效果,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对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和分布影响明显,硝酸银浓度为40mmol/L时纳米银颗粒负载和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24.
莲藕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的食品,极具开发潜力。该研究利用莲藕提取液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出纳米银抑菌剂,为莲藕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AgNO3浓度、提取液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纳米银制备的影响。优化后的合成产物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进行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产物在426 nm附近有1个明显的纳米银等离子体子共振特征吸收峰,纳米银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8.2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为面心立方晶型。抑菌实验表明,莲藕生物合成纳米银与化学合成纳米相比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对4种临床病原菌和4种水产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1.25、22.5μg/mL。稳定性实验表明生物合成的纳米银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综上所述,利用莲藕提取物可以生物合成较为理想的纳米银抑菌剂,有望在临床、水产等抑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25.
秦洪伟  刘妍 《现代化工》2023,(6):245-248
通过恒电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rGO/GCE),再结合浸渍法制备出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修饰电极(rGO-AgNPs/GCE)。考察了螺旋霉素(SPY)在rGO-AgNPs/GCE上的电化学响应情况,并对修饰量、电还原时间、浸渍时间、支持电解质种类及酸碱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2.0×10-6~1.0×10-4 mol/L浓度范围内,SPY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0.528 5c+26.085,r=0.997 3,检测下限为4.0×10-7 mol/L。稳定性、可重复性和回收率实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6.
纳米银材料特点独特,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杀菌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催化效率和吸附能力,具有较强的表面反应活性,表面活性中心多。除此之外,在杀菌性能上表现出众,杀菌效果强、杀菌谱广,除具有安全无毒的优点外,还不易产生抗药性。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纳米银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文章对纳米银材料的定义、机理和常见类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并探讨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7.
以亚磷酸、甘氨酸、甲醛为主要原料,在酸性环境下合成有机膦酸,再与氧氯化锆反应生成含有羧基的有机膦酸锆,进一步与四环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载Ag-四环素-有机磷酸锆(Ag-T-ZGDP)。采用流延法制备了载Ag-四环素-有机磷酸锆/聚乙烯醇(Ag-T-ZGDP/PVA)复合膜,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该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随着Ag-T-ZGDP含量的增加,Ag-T-ZGDP/PVA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增强,当Ag-T-ZGDP与PVA质量比为2.0%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且该比例的Ag-T-ZGDP/PVA复合膜中Ag离子缓慢释放,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XRD、TEM分析表明:纳米Ag被均匀负载在Ag-T-ZGDP的片层结构中;SEM分析表明:Ag-T-ZGDP均匀分散于Ag-T-ZGDP/PVA复合膜中,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随着Ag-T-ZGDP含量的增加,断层逐渐变成光滑平面,在Ag-T-ZGDP与PVA质量比为2.0%时,断层最光滑。  相似文献   
928.
以杨梅素为还原剂,使用生物法制备纳米银粒子。通过测定发现,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存在明显的SPR峰,其形貌特征为圆球形。以NaBH_(4)为还原剂,以直接橙26染料为降解对象,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杨梅素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NaBH_(4)对直接橙26染料的还原作用有限;添加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后,反应30 min后,直接橙26的最高降解率可达到98%。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杨梅素纳米银粒子在粒径和有效浓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催化降解直接橙26染料时,最小平均粒径的MP2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29.
以硅藻土为载体,AgNO3溶液为前驱体溶液,银氨溶液为反应溶液,采用二步法制备了载银硅藻土。讨论了制备载银硅藻土时影响硅藻土载银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当紫外辐射20min,银氨溶液浓度为0.3mol·L-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60min时适合制备载银硅藻土。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对载银硅藻土结构进行了表征。XRD谱图表明,纳米银已经很好的负载到了硅藻土表面和微孔中,且这种纳米银为面心立方结构。能谱分析表明,产物载银量高达12.39%。还研究了对载银硅藻土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载银硅藻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的宽度分别为16mm和11mm,最小抑菌浓度稳定在250μg·m L-1。  相似文献   
930.
低温烧结纳米银焊膏具有优越的热、电和力学性能,成为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封装互连的关键材料之一,高服役温度下,烧结银的氧化和分解会引起电化学迁移的发生,可能导致电子器件的短路失效.在纳米银焊膏中添加氧亲和力更高的铟颗粒,采用竞争氧化的思路可以抑制烧结银的电化学迁移.与烧结纳米铟焊膏(382 min)相比,烧结Ag-3In和Ag-5In(质量分数,%)焊膏的电化学迁移寿命提高至779和804 min,提高约1倍;分析了铟粉对烧结银在高温干燥环境中电化学迁移失效的抑制机理.服役过程中,铟颗粒优先于银颗粒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In2O3,从而抑制了烧结银的氧化、分解和离子化过程,显著提高了烧结银的电化学迁移失效时间,与此同时,与烧结银焊膏相比,烧结Ag-1In与Ag-3In(质量分数,%)焊膏的抗剪强度分别提升了30.92%和32.37%.结果表明,纳米铟粉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烧结银的电化学迁移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