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3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258篇
电工技术   36篇
综合类   163篇
化学工业   103篇
金属工艺   1430篇
机械仪表   388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33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10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武器工业   32篇
无线电   1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63篇
冶金工业   632篇
原子能技术   31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黎勇  陈文  温庆红 《铝加工》2001,24(2):8-12
研究了热终轧温度及预先退火工艺对高压阳极箔立方织构的影响.热终轧温度及预先退火工艺对热轧板的原始取向及杂质存在形态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二者对成品箔立方织构的遗传性极强.因此,采用合理的工艺制度能为高压阳极箔立方织构比例的增强创造有利条件.结果表明,对于Fe、Si杂质含量小于15mg/kg高纯铝,采用热粗轧开轧温度500~530℃、热精轧终轧温度≥280℃、预先退火为400~450℃/2h的工艺制度,成品高压阳极箔具有很强的立方织构,立方织构比例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2.
李秋鹤  王刚  陈礼清 《钢铁》2016,51(10):41-47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光学显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同步和异步冷轧方式对SUS430铁素体不锈钢微观组织、织构演变以及力学和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同步冷轧相比,由于异步轧制剪切变形的引入,可使异步冷轧板材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在同步冷轧过程中,其二次冷轧再结晶织构为完整的γ纤维织构,导致铁素体不锈钢的最终性能优于同步一次冷轧;而在异步冷轧过程中,异步一次冷轧再结晶织构为强点{111}<[1][1]2>的γ纤维织构,异步二次冷轧再结晶织构属于随机取向织构,其结果是异步一次冷轧板材的性能优于异步二次冷轧。综合分析表明,与异步二次冷轧方式相比,同步二次冷轧方式有利于铁素体不锈钢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不同形状微织构的分布方式、数量、密度、摆放角度与深度等对不对中气体箔片止推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结合逐点超松弛迭代法(SOR)与有限差分法(FDM)求解气体箔片止推轴承Reynolds方程,通过MatLab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微织构参数下轴承的承载力与摩擦力矩等。计算结果表明:微织构分布于止推轴承基座区与楔形区〖JP2〗交界处时,相较于其他分布方式,轴承承载力均明显提高;不同形状微织构的最大截面沿止推轴承径向方向摆放时,轴承性能改善最佳。研究表明:存在最优的微织构数量、密度与深度,可使止推轴承在较小的摩擦力矩下有更高的承载性能;相较于无微织构轴承,椭圆形微织构在最优微织构参数下可使轴承其承载力提升41.22%,摩擦力矩降低0.81%。  相似文献   
84.
针对内曲线径向马达柱塞副的磨损和泄漏制约液电能量回收系统效率的问题,提出在柱塞结构表面仿穿山甲鳞片型织构以减小摩擦和泄漏的方法。采用双抛物线平移的方法表征出穿山甲鳞片型织构的数学模型,结合雷诺方程建立油膜承载力和摩擦因数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无织构柱塞和织构柱塞的油膜压力、摩擦因数和柱塞副间隙泄漏随织构面积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织构柱塞比无织构柱塞的油膜压力高出10%~35%,且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更低的摩擦因数;织构柱塞副比无织构柱塞副间隙的泄漏量减少了13.8%~27.8%,表明织构对柱塞副的密封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仿穿山甲鳞片型柱塞织构结构对提升液压马达液电能量回收系统的效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5.
板材冲压成形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率相关晶体塑性本构理论引入Mindlin曲壳单元模型与动力显式有限元法,采用切线系数法计算剪切应变率,根据晶体取向正态分布规律在单元积分点处分配晶体取向,按各晶体取向体积分数的加权平均计算多晶体应力,开发晶体塑性动力显式有限元程序,实现板材冲压成形过程模拟和晶体取向演化预示.以主要初始织构为铜织构和S织构的轧制铝板为对象,对方盒件冲压成形过程及织构演化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晶体弹塑性有限元法不仅可以预示板材宏观成形构形变化,而且能够预测板材织构的演化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在方盒件冲压成形过程中,铜织构和S织构为不稳定取向,变形后逐渐转到其他取向.  相似文献   
86.
表面织构水润滑聚合物轴承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DINA有限元方法,对无织构和有织构水润滑聚合物轴承的承载性能进行流固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探讨不同内衬材料轴承在不同转速下的水膜压力分布及承载力变化状况,以及材料弹性模量、转速、水膜压力对凹坑表面织构变形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内衬材料弹性模量对凹坑变形及水膜压力有重要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弹性模量越大,水膜压力及承载力也越大,因此内衬材料应选弹性模量较大的聚合物材料;在相同条件下,有织构轴承的水膜压力和承载力均高于无织构轴承;轴承发散区的织构布置初始角对轴承承载力分布状况有一定影响,随初始角的增大轴承承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在流体润滑条件下,表面微织构形貌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建立考虑空化效应的单织构三维计算模型。用CFD方法模拟织构在不同深度、面积密度和表面形状条件下,油膜承载力、摩擦因数和压力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织构深度(面积密度)的增加,油膜的承载力先增大后减小,摩擦因数先减小后增大,即织构存在最优的深度和面积密度使得流体动压润滑性能最优;随着上壁面滑移速度的增大,织构的最优深度有减小的趋势,而最优面积密度趋于稳定;设计具有汇流作用的织构表面形状可以提高油膜的承载力,且速度越大,改善润滑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8.
将Al-1.8Cu-0.4Mg-0.4Mn合金进行50%、60%、70%、80%不同压下量的一次冷轧,随后分别将一次冷轧压下率为50%和70%的样品进行等温中间退火并进行80%压下率的二次冷轧,对其织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压下量大于60%时,一次冷轧的样品呈现“铜式”织构特征,即在α、β取向线上分布G、B、C及S组分,C、B和S组分强度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大,G组分则先增大后减小,在70%变形量时达最大。中间退火再结晶织构较弥散,但中间退火对二次冷轧织构有较大影响。初次冷轧变形量50%的样品形成弱的{001}<110>旋转立方织构,初次冷轧变形量70%的样品形成“铜式”织构。  相似文献   
89.
TSCR热轧工艺参数对Fe-3%Si钢带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Fe-3%Si钢带,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了TSCR热轧工艺参数对Fe-3%Si钢带织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几种热轧工艺制度,热轧板沿板厚方向均呈现织构的不均匀性,表面附近主要有<101>//ND,中心层主要有<001>//ND.不同工艺热带次表层织构组分基本相同,有{110}<001>Goss织构、{110}<112>brass织构和S织构,只是强度有所区别.铸坯以表面温度≥1000℃入加热炉,保温1200℃,保温20min,压下制度为70→42→22→12→7→4→2.5→2的试样,其次表层各织构组分及体积百分含量与传统工艺生产Hi-B钢的结果最接近.  相似文献   
90.
以熔盐法合成各向异性的片状单相SrBi2Nb2O9 (SBN) 陶瓷粉体作为模板,采用模板晶粒生长(TGG)技术成功得制备出织构化SrBi2Nb2O9 (SBN) 陶瓷.通过SEM和XRD分析了烧结制度及模板尺寸对SBN陶瓷晶粒取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取向率随着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升温速率、模板尺寸的升高而升高.合理控制制备工艺可获得晶粒取向率为0.89的高度织构化SBN陶瓷.织构化SBN陶瓷的相对体积密度随着模板平均粒径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温阶段,片状SBN模板晶粒消耗周围的基体粉体沿着流延方向生长,从而最终得到晶粒高度定向的陶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