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0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94篇
电工技术   398篇
综合类   139篇
化学工业   1073篇
金属工艺   60篇
机械仪表   84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35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武器工业   12篇
无线电   3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818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3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对Nano-SiO2进行两次表面处理,然后进行原位聚合制备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涂膜并热亚胺化得到PI/Nano-SiO2杂化膜.对Nano-SiO2的表面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的稳定性、PI/Nano-SiO2杂化膜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ano-SiO2的二次表面处理均为化学键合;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稳定时间达到60 d,并获得了性能优异的PI/Nano-SiO2杂化膜.  相似文献   
972.
介绍RTM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聚酰亚胺、酚醛树脂及其他树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73.
为了研究电介质材料在微纳米尺度下表面电荷产生的原因,为纳米电介质材料的发展提供实验分析基础,本文利用电场力显微镜(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EFM)在微纳米尺度下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荷的起因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导电探针施加偏置电压,摩擦接触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在微纳米区域内可产生稳定的电荷分布;薄膜的接触电势差约为-4.0V;负电压更易在聚酰亚胺表面注入电荷;针尖运动速度对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的产生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74.
分别将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与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引入到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体系中制备了2种共聚聚酰亚胺模塑粉。采用热失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广角X射线衍射对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和结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3,4’-ODA体系结晶能力下降明显,具有更低的熔点及结晶速率,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储能模量最低;在不同温度恒温结晶之后,含4,4’-ODA体系表现出三重熔融行为,而含3,4’-ODA体系仅表现出双重熔融行为,并且其个别X射线衍射峰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75.
根据介电润湿(EWOD)原理,建立了电润湿力与驱动电压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聚酰亚胺介质的单平面微液滴驱动芯片设计方案。该芯片利用MEMS技术在铬版玻璃上分别制作出金属微电极阵列和聚酰亚胺介质膜,再使用聚四氟乙烯分散液进行疏水处理,通过在电极阵列和微液滴之间直接施加电压以实现微液滴的驱动。对单平面微液滴驱动芯片的液滴介电润湿效应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仅使用疏水层便可观察到明显的介电润湿现象,接触角测量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使用该驱动芯片成功实现了微液滴的稳定传输,传输速度达到3.31 mm/s左右,并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传输速度与驱动电压幅值和频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6.
合成了三种新型聚酰亚胺,并制成渗透汽化膜用以分离乙醇-水、异丙醇-水混合物。结果表明,三种聚酰亚胺均具有较高的分离系数,在分子主链中含有—Si—(CH_3)_2—链节的聚酰亚胺膜,其透过速率高于、分离系数低于其它两种聚酰亚胺,并从聚合物分子结构的观点讨论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977.
聚酰亚胺树脂由于高玻璃化温度,高分解温度,使之具有很高的耐高温性,制成的PCB也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高温性。文章从树脂的分析入手,介绍聚酰亚胺PCB的特点,同时介绍加工聚酰亚胺PCB的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978.
耐温型炭纤维乳液上浆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分析、粒度分析、酸碱滴定、接触角测定、界面剪切强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由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GCPI与热固性环氧树脂618组成的耐高温炭纤维上浆剂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型上浆剂乳液粒径小、分布窄,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和耐酸碱性,上浆剂乳液对纤维的浸润性通过渗透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调节。用该复合上浆乳液处理的炭纤维耐磨性能得到改善,且上浆后炭纤维与双马来酰亚胺基体树脂QY8911的界面剪切强度较上浆前提高97%。在高温350℃时,其复合界面剪切强度保持率可达室温时的75.62%。  相似文献   
979.
聚酰亚胺静电损伤和取向作用失效的系统观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聚酰亚胺(PI)表面正常区域和静电损伤区域进行系统观测。偏光显微镜的观测基于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STN-LCD)的关态透射原理,并确定损伤区域的线度在50~100μm。用SEM区分静电损伤引起的“白点”与尘粒引起的“白点”,同时观测到电极被局域破坏,其线度沿电极边缘约20μm。通过AFM的直接观测发现,与正常区域比较损伤区域失去了沟槽结构,但仍然保持深度在10 nm以内的二维无序凹凸结构,其原因为:损伤后PI对液晶分子取向作用失效的机制是沟槽结构的消失。  相似文献   
980.
渗透蒸发膜分离有机双元混合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聚酰亚胺(PI)均质膜为渗透蒸发膜来分离苯和环己烷混合液,测定其渗透通量及透过液组成,证明PI膜对苯有极强的选择性;平衡溶解度大小影响着渗透通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苯在PI膜内的扩散系数与其溶解度成指数关系,并将由此得到塑化因子r,与苯和PI膜的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同时,发现渗透通量、溶解度和扩散系数分别与温度之间符合Arrehenius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