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6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94篇
电工技术   391篇
综合类   138篇
化学工业   1069篇
金属工艺   60篇
机械仪表   83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31篇
石油天然气   30篇
武器工业   12篇
无线电   3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813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3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介绍了目前已知的几类聚酰亚胺微球如聚酰亚胺实体微球、杂化微球、中空微球、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92.
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分别采用机械搅拌法与高速砂磨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氮化铝(AlN)掺杂量的氮化铝/聚酰亚胺复合薄膜(AlN/PI).测试了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电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薄膜的断面形貌,系统分析了无机含量以及两种制备方式对复合薄膜各项...  相似文献   
993.
牛颖  张明艳 《绝缘材料》2011,44(3):60-63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纳米杂化薄膜,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水含量对PI/SiO<,2>杂化薄膜的化学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含量对PI/SiO<,2>微观结构影响很大.当SiO<,2>与水含量摩尔比为1:6时,SiO<,2>...  相似文献   
994.
袁征  范勇  陈昊  韩笑笑 《绝缘材料》2011,44(6):25-27,31
采用热液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r和Al比例的纳米粒子分散液,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制备了无机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并进行了SEM分析、电气强度和耐电晕测试.结果表明:Zr和A1的掺杂比例对杂化薄膜的耐电晕寿命及击穿场强影响较大,其耐电晕寿命最大可达Kapton100CR薄膜的4倍.  相似文献   
995.
对Nano-SiO2进行两次表面处理,然后进行原位聚合制备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涂膜并热亚胺化得到PI/Nano-SiO2杂化膜.对Nano-SiO2的表面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的稳定性、PI/Nano-SiO2杂化膜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ano-SiO2的二次表面处理均为化学键合;聚酰胺酸/Nano-SiO2悬浮液稳定时间达到60 d,并获得了性能优异的PI/Nano-SiO2杂化膜.  相似文献   
996.
介绍RTM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聚酰亚胺、酚醛树脂及其他树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电介质材料在微纳米尺度下表面电荷产生的原因,为纳米电介质材料的发展提供实验分析基础,本文利用电场力显微镜(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EFM)在微纳米尺度下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荷的起因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导电探针施加偏置电压,摩擦接触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在微纳米区域内可产生稳定的电荷分布;薄膜的接触电势差约为-4.0V;负电压更易在聚酰亚胺表面注入电荷;针尖运动速度对聚酰亚胺表面电荷的产生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8.
分别将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与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引入到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体系中制备了2种共聚聚酰亚胺模塑粉。采用热失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广角X射线衍射对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和结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3,4’-ODA体系结晶能力下降明显,具有更低的熔点及结晶速率,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储能模量最低;在不同温度恒温结晶之后,含4,4’-ODA体系表现出三重熔融行为,而含3,4’-ODA体系仅表现出双重熔融行为,并且其个别X射线衍射峰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99.
通过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首先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酰胺酸(PAA)纳米纤维,然后在高温下通过不同的亚胺化时间获得PMDA-ODA型PI纳米纤维。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研究了不同亚胺化时间对PI纳米纤维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以及断裂强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亚胺化时间较短时,聚酰胺酸纳米纤维亚胺化并不完全;亚胺化时间达到30min左右时,聚酰胺酸的亚胺化基本完成;随着亚胺化时间的延长,纳米纤维结晶度逐渐增加,纤维变得更细也更加均匀,热稳定性也随之提高,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也有所提高。通过对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进行透气性测试发现,随亚胺化时间延长纤维膜透气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设计了一种蒙皮骨架结构高温复合材料舵面,并采用模压工艺制备了舵面,最后完成了舵面自由状态和固支状态下的固有模态测试,同时进行了静强度试验。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立了舵面固有模态有限元分析模型,该模型分析的舵面固有模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并基于该模型研究了舵面在弯曲载荷下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 舵面首先在根部树脂连接区发生树脂脱粘破坏,进而引起复合材料蒙皮与钛合金骨架的层间分层,从而导致整个舵面失效。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 传感器质量分布对舵面的频率影响很大,但对其振型影响不大。应力分析结果表明: 根部树脂连接区的拉伸正应力导致此处树脂脱粘,有限元预测的破坏位置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