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2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19篇
金属工艺   19篇
机械仪表   37篇
建筑科学   100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49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13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102.
超声血流仪实现其测量血流速度的关键是多普勒频移信号的提取,多普勒频移信号是血流速度的真实反映。本文详细的论述了依据正交相位检测法提取多普勒频移信号的方法,并对各部分2实现电路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是研究手术规划过程中,在心内接管情况下,上下腔静脉的相对位置对修复部位相关区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利用可视化人体数字切片图像三维重建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上下腔静脉等心脏大血管;第二,在虚拟环境下,根据上下腔静脉的相对位置对模型进行计算机雕塑,建立3种手术规划模型;第三,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通过流动状态、总压、功率损失和分流率等因素比较各种手术方式,以期实现手术方案的优化.结果显示,下腔静脉右接的方式功率损失最小,分流率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4.
红外理疗采用红外光对人体部位进行照射,已在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红外理疗效果一般由医护人员根据经验进行定性评估,目前鲜有关于红外理疗效果定量分析的报道.鉴于理疗身体部位血流信息的变化能反映红外理疗效果,实现无创、安全、实时监测红外理疗过程中的血流信息,将有助于引导红外理疗的疗程安排,提升红外理疗效果.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生物阻抗的方法对手臂血流红外理疗效果进行评估.首先,选用BIOPAC生理信息记录仪为系统核心,利用二电极法测量人体心电信号,四电极法同步测量人体手臂在红外光照射前、中、后的生物阻抗变化;其次,通过小波变换进行基线漂移去除与特征提取分析,并运用朴素贝叶斯模型对特征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手臂生物阻抗信号特征频率与心率变化趋势相同,平均数值误差在0.09%~1.60%;经红外光照射后,手臂生物阻抗单周期信号内次级波与主波比值上升,幅度为3.91%~13.05%,即生物阻抗信号能够反应手臂血流信息,且具有感知红外理疗过程中血流变化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方法: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均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其介入治疗前后肝、脾形态变化,并分析其术前、术后1周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包括静脉内径、流速及血流量。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后7 d肝右叶最大斜径、肝左叶厚径、肝尾叶最大斜径及厚径、脾脏最大斜径及厚径均较介入治疗前下降,介入治疗后6个月肝尾叶最大斜径及脾脏厚径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介入治疗后7 d主干直径较治疗前下降,V、Q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7 d、介入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1例患者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均开通并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完全好转119例,部分好转40例,复发12例,总有效率为92.98%。结论 :BCS患者治疗前处于明显肝脏血液回流受阻状态,介入治疗能够有效解除这一状态,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也可为治疗效果的评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中医理疗功效检测结果,根据中医经络的气血和人体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散斑血流成像的检测方法。对检测过程中由于被测对象身体抖动等因素产生的图像信噪比下降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并通过软管模拟实验对成像系统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然后,对10名健康志愿者的内关穴或外关穴进行艾灸实验,以血流灌注指数为检测指标,采用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对手部不同经络的穴位及非穴位检测点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艾灸后,在艾灸点所在经络上的穴位检测到的血流灌注指数增加比其它穴位点高20%。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能够对理疗过程中皮肤血流变化予以大视角的成像,此方法在中医理疗功效检测中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左右侧椎动脉的几何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差异,揭示椎动脉狭窄偏侧化现象背后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机理,为椎动脉狭窄的风险评估及支架治疗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获取15例健康人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图像,构建左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的三维模型,并测量管径、弯曲度等血管形态特征参数,统计分析了两侧椎动脉的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两侧椎动脉的典型模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比较两侧血流流速、壁面剪切应力(Time-Averaged Wall Shear Stress,TAWSS)、振荡剪切因子(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等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左右侧椎动脉模型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左侧锁骨下动脉的管径及曲率半径更小,左侧椎动脉管径及迂曲度更大,右侧椎动脉起始部分叉处的非平面性更大.典型椎动脉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表明,右侧椎动脉内血流流速、流量更小,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的TAWSS更低,OSI更大,提示右侧椎动脉更易发生狭窄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健康人左右侧椎动脉的形态差异,研究了典型椎动脉模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布差异,可为阐明椎动脉狭窄偏侧化机制提供参考.在进行椎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时,应考虑椎动脉解剖上及血流动力学上的生理不对称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血管对消融温度场的影响,运用离体实验的方法测定距天线不同距离及血流量不同的血管对温度场的影响.实验中采用输液管代替肝动脉,并依据肝动脉的血流速度设定管内的水流速度;利用铜-康铜热电偶测量血管周围的温度场.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微波消融的仿真计算,对比实验与仿真结果的不同.结果显示:当微波天线距血管1.0 cm时,由于血液对流换热的影响,微波消融域并没有关于微波天线对称,在靠近血管的一侧出现了很大的温度梯度,且随着血流量的增大,微波消融域变小;当微波天线距离血管1.5 cm时,微波消融域的形状开始变圆,并且天线两侧相同距离的点的温升曲线的温差也开始减小;当微波天线距离血管2.0 cm时,微波消融域几乎呈圆形,且关于微波天线对称,血管的影响可以忽略.当血流量增大时(从22 cm/s变为55 cm/s),血管对温度场的影响增大(与22 cm/s的温差最大可达10℃),消融温度场进一步减小.当微波天线与血管之间的距离大于2.0 cm时,对于小流量的血管可以忽略其对于温度场的影响,热疗前不用进行血管阻断术.当微波天线与血管之间的距离小于2.0 cm且血流量大于22 cm/s时,为了不影响消融的疗效,建议进行血管阻断术.  相似文献   
109.
面向医学应用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Ⅰ):动脉中的血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主动脉弓、S形弯曲动脉、颈动脉、腹主动脉等几种典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动脉狭窄及其旁路移植管搭桥术、动脉瘤及其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其旁路搭桥术等血流动力学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动力学不仅在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是外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0.
《Planning》2017,(6)
休克复苏过程中常常面临即使宏观循环已被纠正,但患者仍持续存在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的临床挑战。本文提出应用复苏协调性概念评价复苏过程中宏观循环和微循环、组织灌注及细胞氧代谢相互偶联的关系。早期识别复苏失协调有助于避免过度复苏,及时调整复苏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