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85篇
化学工业   38篇
金属工艺   33篇
机械仪表   22篇
建筑科学   70篇
矿业工程   154篇
能源动力   22篇
轻工业   122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226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61篇
冶金工业   45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玉新 《煤》2004,13(3):29-29,49
对阳泉新景矿不协调褶皱、挠曲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挠曲构造呈NE—NNE向斜列,在下部煤组密集、上部煤组少且为断层所代替,纵向上延伸不太远。这种结果是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利用褶曲、挠曲的分布特点预测其在上下煤组中出现的可能性,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2.
赵玉新 《煤》2004,13(6):52-52,63
从理论上阐明和技术上攻克煤矿中小构造形成机理和定性定量预测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 课题,试图对中小构造的规律预测方法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3.
西沟石灰岩矿床产于祁连山褶皱带北缘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建造中,该矿矿石质量稳定,矿层厚度大,呈陡倾斜产出。勘查工作采用水平孔与斜孔共同控制矿层,收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4.
薄膜褶皱的纹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薄膜进行了褶皱实验,选取规则区域,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了褶皱的纹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可以准确的判断褶皱的疏密程度和方向,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吻合.  相似文献   
25.
褶皱作为地壳岩层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之一,其附近岩层分布较大的残余不均匀构造应力,是诱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以义马煤田千秋煤矿21221工作面为工程地质背景,建立了褶皱构造赋存条件下的数值模型,施加了不均匀构造应力,分析了工作面开采时褶皱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演化特征,研究了采动影响下褶皱构造不同区域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褶皱构造的原岩应力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区域性,即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在向斜和背斜轴部表现出不同的分区特性,向斜轴部处出现了应力集中。随着工作面推进过向斜和背斜,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在采空区顶板和底板均形成了椭圆形卸压区,垂直应力卸压区演化沿褶皱向斜或背斜法线方向逐渐扩大,垂直应力在工作面超前区域出现了一定范围的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远离轴部扩大;水平应力在工作面垂直方向上较远处区域出现了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逐步向顶板和底板远处发育,水平应力在卸压区内顶板应力的释放程度要明显高于底板。在工作面过褶皱轴部和翼部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峰值随开采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应力集中系数则先增大后减小。工作面自背斜轴部俯采时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较大,自向斜轴部仰采时较小。当工作面过褶皱轴部时,直接顶受压状态的应力集中程度逐渐减小,减小的过程伴随着能量释放激增的现象,此时极易诱发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26.
针对胡家河煤矿402103工作面褶皱构造区开采期间煤岩应力异常和强矿震事件频发问题,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分析了褶皱构造区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煤层和底板的应力演化特征,探讨了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至褶皱构造不同区域时,褶皱构造区垂直、水平应力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褶皱构造区工作面开采时,水平应力起主控作用,开采至背斜轴部区域时顶板围岩稳定性降低,开采至向斜轴部区域时底板围岩稳定性降低,开采至翼部区域时煤层稳定性降低;基于煤矿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制定了402103工作面巷道围岩系统的顶板、煤层定向爆破释能降载防治方案,卸压后日均微震总能量下降47.6%,日均微震总频次上升16.7%,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对煤矿褶皱构造区工作面开采动力灾害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
以构造体系为成矿单元划分原则,将中国伴生金矿划分为4个成矿域,按区域分别论述了伴生金矿床时空分布格局与我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云浮地区属华南褶皱系,在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转化为地台。广东地壳普遍上升,发生全面海退。当海水全面退出,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29.
以磁性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共价固定的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以木质甾醇和油酸为原料,对木质甾醇油酸酯的酶法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12.7%(以底物总质量计),油酸与木质甾醇物质的量比为2∶1,木质甾醇质量浓度为122.9 g/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4 h。在该条件下,木质甾醇转化率为96.42%。对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或混合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木质甾醇的转化率可达96.67%~98.74%,催化剂使用5次时,转化率仍可达82.45%。  相似文献   
30.
酶的稳定性和活性一直是困扰其工业应用的主要瓶颈,因此改造酶分子以提升其催化性能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工作引入甲基丙烯酸异丁酯(IBMA)和甲基丙烯酸乙酯(EMA)两种疏水性不同的单体分子,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分别接枝于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CRL)表面,合成聚合物接枝脂肪酶pIBMA-g-CRL和pEMA-g-CRL。酶学实验结果显示,聚合物接枝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pIBMA-g-CRL和pEMA-g-CRL的催化效率分别达到了野生型CRL的4.39倍和4.68倍。在50℃条件下孵育6 h后,pIBMA-g-CRL和pEMA-g-CRL仍分别保留51%和92%的活性,而野生型CRL的活性则仅剩14%。同样,在pH=9条件下孵育3 h后pIBMA-g-CRL和pEMA-g-CRL能够分别保留52%和83%的活性,并在pH=4~9范围内显示出更好的耐受性。光谱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聚合物接枝脂肪酶催化性能的提升与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IBMA和EMA的接枝对脂肪酶的稳定性和活性的提升效果显著,是改造脂肪酶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