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7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9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篇 |
综合类 | 210篇 |
化学工业 | 18篇 |
金属工艺 | 1271篇 |
机械仪表 | 195篇 |
建筑科学 | 49篇 |
矿业工程 | 58篇 |
能源动力 | 10篇 |
轻工业 | 5篇 |
水利工程 | 9篇 |
石油天然气 | 25篇 |
武器工业 | 46篇 |
无线电 | 2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6篇 |
冶金工业 | 667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73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46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1.
12.
铁基合金的贝氏体基元及其生长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 Fe-C-Mo 和 Fe-C-Si-Mn 合金中温转变早期产物的组织形态,发现在整个中温转变范围非平衡先析型转变都是按贝氏体铁素体相变基元形成及其扩散生长演化方式进行,说明经生长演化一些时间后的基元难于作为判断贝氏体形核机制的形态学依据。从基元生长演化进程区分了低碳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热模拟技术、显微分析方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连续油管用粒状贝氏体钢在TIG焊接过程中,接头热影响区不同部位的微观组织和宏观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热影响区与母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对比表明,在接头热影响区中,过热粗晶区以长条状铁素体组织为主,冲击功相对较高。正火区和不完全正火区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为主,晶粒之间晶界清晰,块状铁素体之间为片状和粒状珠光体组织,冲击功较低;回火区没有发生明显相变,晶粒尺寸比母材略有增加,组织发生了微小的回复再结晶,材料的冲击功有所回复。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JEM-1000超高压透射电镜高温台中对40CrMnSiMoV钢310℃等温所得下贝氏体进行定点动态观察的结果表明,原先无碳化物的贝氏体铁素体内,在高于等温转变温度经一定时间回火后,析出了典型下贝氏体碳化物。这说明下贝氏体铁素体是过饱和碳的。奥氏体中也可析出碳化物,但不具备下贝氏体碳化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中碳Cr-Ni-W-Mo钢的强塑性,采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700 ℃温度下进行变形量为20%~50%的形变热处理(TMT)。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对试验钢组织进行表征,利用拉伸试验机对拉伸性能进行测试,研究TMT工艺对其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TMT后的组织是包含回火马氏体、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随着形变量增加,下贝氏体组织及残余奥氏体含量、位错密度相应增加,板条宽度减小;在相变强化、细晶强化及位错强化共同作用下,随着形变量增加,试验钢的强度增加,塑性升高;当形变量为50%时屈服强度达到1 733 MPa,抗拉强度达到2 243 MPa,伸长率为12.66%,与传统热处理相比,分别提高28.18%、12.88%和50.35%,获得了良好的强塑性匹配。 相似文献
19.
研究60Si2CrVA弹簧钢经淬火-等温-淬火-回火(Q-I-Q-T)热处理后复相组织含量与断裂韧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等温温度范围内,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大,60Si2CrVA钢强度降低,断裂韧性逐渐增加,在300℃等温时,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66.37 MPa.m1/2。稳定的残留奥氏体与过渡形态贝氏体量增加是提高断裂韧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模拟不同焊接热输入条件下,峰值温度为1 350℃时对应近焊缝区的组织和性能,并对母材进行宏观力学特性测试;对比分析不同焊接热输入条件下所得近焊缝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过3种不同焊接热输入所得近焊缝区的组织均由板条状贝氏体和少量碳化物组成;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近焊缝区组织晶粒变大,贝氏体板条束变粗变厚,析出的碳化物数量增多,并且强度降低、韧性增强,但总体上跟母材的性能基本一致;当焊接线能量为12 kJ/cm时近焊缝区达到最佳的强韧性匹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