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98篇
  免费   1353篇
  国内免费   877篇
电工技术   76篇
综合类   1075篇
化学工业   843篇
金属工艺   95篇
机械仪表   152篇
建筑科学   3491篇
矿业工程   7154篇
能源动力   123篇
轻工业   232篇
水利工程   1772篇
石油天然气   2667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66篇
冶金工业   703篇
原子能技术   76篇
自动化技术   64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834篇
  2021年   841篇
  2020年   684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541篇
  2016年   597篇
  2015年   700篇
  2014年   1146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1023篇
  2011年   928篇
  2010年   769篇
  2009年   866篇
  2008年   853篇
  2007年   714篇
  2006年   572篇
  2005年   672篇
  2004年   538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396篇
  2001年   363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349篇
  1998年   289篇
  1997年   326篇
  1996年   310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76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软岩巷道破裂特征与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软岩巷道维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该类巷道围岩内部裂隙发展演化规律和破裂特征.以某矿典型的软岩巷道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巷道围岩组份及微结构的特征;现场测试了巷道围岩内部破裂发展过程和规律,得到了典型软岩巷道围岩内部裂隙扩展贯通具有阶段性和非均匀性的破裂特征;根据巷道破裂发展的时间效应和区域特征,提出了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分阶段喷射混凝土、锚杆(索)强力支护、围岩注浆加固的过程控制和重点部位的加强支护技术.现场工程实践表明,针对软岩巷道破裂特征的分阶段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破裂的发展,实现该类巷道的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172.
A similar material model an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constructed and are described herei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urrounding rock of broken and soft roadway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se model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oof and floor, the relative deformation of the two sides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eep surrounding rock are predicted using the model. Measurements in a working mine are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rounding rock shows clear rheological features under high stress conditions. Deformation is unequal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whole section. The surrounding rock exhibited three deformation stages: displacement caused by stress concentration, rheological displacement after the digging effects had stabilized and displacement caused by supporting pressure of the roadway. Floor heave was serious, accounting for 65% of the total deformation of the roof and floor. Floor heav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fail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The reasons for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imilar materi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173.
广西老堡铅锌矿褶皱形成机制及其控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堡铅锌矿床主要赋存在陡山沱组白云岩或老堡组硅质岩中,顺层产出,受地层与褶皱的双重控制。矿区主干褶皱为一复式向斜,由2个次级向斜和1个次级背斜组成。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角度,运用现代测试技术,对矿区的小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进行构造分析后揭示,老堡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是以弯滑作用为主、兼具弯流作用的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褶皱的转折端虚脱部位及两翼滑移量较大的层间滑动破碎带中。  相似文献   
174.
梅安全 《商品与质量》2009,(Z2):122-124
本文从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多年设计与工程实践,简要分析了立体油罐的地基处理问题、抗击台风所需的风速与风压值的选取、罐体的防腐等。  相似文献   
175.
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和孔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各个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有机碳含量最高,显示出该段烃源岩品质最好,沙四段次之,孔店组有机碳含量最低,其烃源岩品质最差;沙三、沙四段烃源岩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含有少量的Ⅱ型干酪根,孔店组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在有机质成熟度方面沙三段、沙四段到孔店组成熟度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76.
利用CT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土体结构的情况下,连续不间断的观测到土体试样内各局部区域参数的变化.研究了两种粉质黏土试样分别以不同冻结方式进行冻结,并对试样进行了无损CT扫描,比较了冻结前后的CT数变化,由此定量得到试样内部各区域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变化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初始均匀的试样而言,不同冻结方式,对试样冻结后其内部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变化的影响程度及趋势是不同的,比较而言,轴向冻结方式对冻土试样内部含水量的变化影响要小于径向冻结方式.  相似文献   
177.
灰质泥岩遇水膨胀的时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天平和游标卡尺对长方体型的灰质泥岩试件浸水后不同时段的质量以及长、宽、高3个方向上长度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灰质泥岩的膨胀应变与其体积含水率、质量含水率及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质泥岩膨胀应变与岩石的体积含水率及质量含水率成正比关系;灰质泥岩膨胀应变具有时间效应,据此提出了岩石膨胀稳定的时间阈值概念,得出了灰质泥岩的膨胀应变与浸水时间的函数关系,并推导了侧限条件下岩石的轴向自由膨胀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该结论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8.
简述了土工试验中土样制备方法、击实标准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了制样过程中含水率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规律;提出了通过改变加土量和击实数,减小试样余土高度对结果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9.
在天然红黏土地基上进行高填方机场建设,其沉降与稳定性难以满足机场控制标准。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加速地基固结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作用,可较好应用在红黏土地基处理中,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基于西南某高填方机场的红黏土地基,通过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研究碎石桩处理前后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得出置换率为 7.0%时,碎石桩复合地基以排水固结为主要加固机理,处理 28d未加载条件下地基承载力提高了 23.7%;利用 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红黏土未处理地基和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填筑荷载下的变形特性和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天然红黏土地基固结速率非常缓慢,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运行期道面运行要求,采用碎石桩处理后,红黏土软弱地基的排水固结速率得到大大提高,施工期固结度可完成 96.0%。研究结果得到了现场监测资料的验证,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0.
对于强震区坐落在深厚覆盖层(深度超过50 m)上的高土石坝,通过拟静力稳定分析结果初步判定其抗震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其中水平向地震惯性力沿坝基覆盖层至坝顶的动态分布系数是关键。然而,现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 51247—2018)中地震惯性力动态分布系数多基于坐落在基岩上的高土石坝的动力响应规律确定,现有动态分布系数忽略了深厚覆盖层和地震动强度对地震动传播规律的影响。因此,以坐落在深厚砂砾石覆盖层上150 m级高黏土心墙堆石坝为研究对象,结合现行土石坝设计规范和国内已建高土石坝实例,基于统计平均的方法确定了坝顶宽度、坝料分区、坝坡坡比、覆盖层材料的静、动力特性等关键参数,深入探讨了150 m级高黏土心墙堆石坝在小震(0.1 g)、中震(0.2 g)和大震(0.4 g)规范谱地震动作用下不同深度砂砾石料覆盖层的动力响应分布规律,进而总结归纳出不同深度覆盖层下150 m级高黏土心墙堆石坝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的动态分布系数,将其引入到拟静力法稳定分析中,最后基于最危险滑动面和最小安全系数与现行规范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震(0.1 g)和中震(0.2 g)下采用文中推荐的考虑深厚覆盖层和地震动输入强度影响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动态分布系数时将得到更符合工程实际的评价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深厚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坝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