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2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833篇
电工技术   131篇
综合类   654篇
化学工业   780篇
金属工艺   358篇
机械仪表   151篇
建筑科学   181篇
矿业工程   207篇
能源动力   63篇
轻工业   397篇
水利工程   92篇
石油天然气   207篇
武器工业   45篇
无线电   11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7篇
冶金工业   291篇
原子能技术   174篇
自动化技术   2511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移动环境中广泛应用,移动环境下降低能耗成了传感网络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移动环境下的各种路由协议,并结合LEACH协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移动的簇头多跳的路由算法.该协议充分考虑了剩余能量、速度和距离,以及簇头选取和簇的构成方法,提出新的权值函数,从而有效地支持节点移动.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有效地均衡了节点能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延长了网络寿命.  相似文献   
82.
Sn-rich Au–Sn solder bonding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for low cost and low temperature wafer-level packaging of high-end MEMS devices.The AuSn2 phase with the highest Vickers-hardness among the four stabl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of the Au–Sn system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high bonding shear strength.The maximum shear strength of 64 MPa and a leak rate lower than 4.9×10-7 atm·cc/s have been obtained for Au46Sn54 solder bonded at 310 ℃.This wafer-level low cost bonding technique with high bonding strength can be applied to MEMS devices requiring low temperature packaging.  相似文献   
83.
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分布无序复杂,需充分考虑裂缝网络展布的随机性及非均质性的问题,采用逾渗理论将裂缝网络简化为一随机无序系统,进而对具有团簇行为的裂缝网络的连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缝网络由各向同性向各向异性转化,连通性先增大再减小;裂缝网络局部团簇效应会影响逾渗阈值,随着团簇效应的增加,逾渗阈值逐渐减小,说明团簇效应可以改善局部网络连通性,损害整体连通性。该方法在塔河A单元开发过程中进行应用,通过井网构建、井网调流势及井组注氮气驱油等方案,单元采收率由15.6%升至20.7%,新增可采储量超过42.1×104t。该研究对于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致密油通常都需要进行大型压裂改造才能获得产能,从国内外的资料显示,选取的射孔簇产液量并非均质的,大部分射孔簇产液量很低甚至为无效射孔簇,没有达到压裂效果,优化射孔簇成为生产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在华北油田束鹿凹陷泥灰岩致密油储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储层测井曲线及其响应特征,发现裂缝指数、电阻率比值、脆性指数、阵列声波渗透性指数及核磁共振孔隙结构指数等参数和储层特征及产能相关性较好,创建了测井综合评价参数评价射孔簇有效性,将射孔簇分为3类,并依据储层产能给出标准,测井综合评价参数大于800为高效射孔簇,100~800为有效射孔簇,小于100为无效射孔簇。将划分的射孔簇和工程施工参数(破裂压力、加砂量、注入量)和监测参数(示踪流量、微地震监测裂缝)等资料建立关系,发现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在油井压裂施工前,利用测井综合评价参数评价射孔簇有效性,可以实现优化射孔簇,顺利完成储层体积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85.
水平井体积压裂簇间距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簇间距是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储层水力压裂增产效果,沟通水力裂缝和天然裂缝形成复杂缝网,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缝网压裂的簇间距优化问题。通过建立均质各向同性储层内三维水力裂缝的诱导应力差模型,从降低应力影效应的不利影响和利用应力影效应的有利影响两个方面分别建立了最小簇间距优化模型和最大改造体积簇间距优化模型,结合裂缝转向机理确定最优簇间距优化原则。研究结果表明:(1)裂缝偏转角度越小,最小簇间距增大;(2)储层改造体积随着簇间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改造体积最大值所对应的簇间距即为最优簇间距;(3)同一裂缝流体压力条件下,主应力转向角度变化对最大改造体积簇间距的影响小。综合最小簇间距模型和最大改造体积簇间距模型,可以得出最优簇间距,该方法为低渗透储层缝网压裂时的裂缝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从制备硅集成电路(SiIc)与砷化镓集成电路(GaAs IC)单片兼容电路的要求出发,提出了Ti/TiW/Au肖特基金属化结构,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Ti/TiW/Au栅Si衬底上分子束外延(MBE)的GaAsMESFET与GaAs IC。  相似文献   
87.
通道压裂维持高导流能力的前提是支撑剂团完全支撑裂缝,但目前对于不同厚度和直径的支撑剂团能否完全支撑裂缝尚不清楚。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支撑剂团与地层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厚度和直径的支撑剂团在地层闭合压力下的最优铺置间距,即支撑剂团最优铺置间距。当相邻支撑剂团间距小于最优铺置间距时,支撑剂团可完全支撑裂缝,反之裂缝部分闭合,导流能力下降。以支撑剂团最优铺置间距为基础,根据物质守恒原理,计算出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排量和地层闭合压力越高,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越短;裂缝宽度越大,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越长。整个通道压裂过程应提高施工排量,在高闭合压力地层中减小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在低闭合压力地层中应增加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  相似文献   
88.
王海东  陈锋  李然  李涛  王琦  聂华富  单勇 《钻采工艺》2018,41(3):114-116
泵送分簇射孔和分段压裂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开发中,其中桥塞暂时封堵技术是实现水平井分段压裂的关键技术之一。 文章基于分簇射孔与桥塞联作技术原理,重点阐述了在四川地区页岩气井分段压裂中所采用的桥塞技术,包括易钻复合桥塞、大通径免钻桥塞和可溶桥塞,总结分析
了三类桥塞的技术特点与优势。以目前四川盆地页岩气井采用的Φ139.7mm套管(内径114.3)为例,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桥塞外径分别为100mm,105mm和110mm时,与泵送排量、液体对管串冲击力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选择合适桥塞以实现泵送作业安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9.
熔融指数(MFR)是聚丙烯(PP)的重要加工性质参数,而MFR的传统测量方法无法满足PP聚合过程控制的在线检测需求。针对160个PP粒料样本,采用近红外(NIR)光谱,结合簇状独立软模式法(SIMCA)和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判别MFR分布区间和预测MFR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将PP粒料区分为MFR(10 min)小于1 g、介于1~10 g和大于10 g的样本区间,分别建立NIR光谱预测模型,可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通过光谱组合预处理,上述3个区间模型的校正标准偏差分别为0.001,0.111,0.691,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0.010,0.766,2.877。使用SIMCA模式识别方法,可准确判定PP样本的MFR数值分布区间,模型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因此可选用相应的NIR光谱校正模型实现宽MFR分布PP粒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0.
本文提出了一种Adhoc中新的基于簇的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就功率控制问题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