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综合类   97篇
化学工业   378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40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1448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29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9篇
自动化技术   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以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为主要过敏原,腹腔注射6 周龄BALB/c雌、雄小鼠,从第14天开始给治疗组小鼠口服灌胃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1.2202或芽孢乳酸菌09.712(Bacillus coagulans 09.712),连续灌胃20 d。根据小鼠腹泻情况、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组胺(histamine,HIS)质量浓度、TM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水平变化构建TM致敏及益生菌治疗小鼠模型;通过氯乙酸萘酚酯酶染色、高碘酸希夫试剂特殊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CD4+ 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探究肠黏膜免疫在TM致敏及益生菌缓解TM致敏作用中的机理。结果表明:雌性小鼠更适用于构建TM致敏模型;益生菌灌胃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HIS质量浓度和IgE水平缓解肠黏膜免疫反应,减轻TM过敏症状。本研究从肠黏膜免疫反应角度探究了其在TM致敏中的作用,为食物过敏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单糖。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GlcNAc的过程中,乙酸的积累严重抑制了细胞生长和GlcNAc合成。为了获得高效利用乙酸生产GlcNAc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作者通过突变乙酰CoA(Ac-CoA)合成酶编码基因acsA 5′UTR区域内全局转录调控因子CodY结合序列,调控acsA转录水平,进一步突变AcsA乙酰化调控位点,解除乙酰化修饰,促进乙酸转化为Ac-CoA,最终乙酸积累量由6.3 g/L减少到3.6 g/L,同时细胞干重(DCW)由2.7 g/L增加到5.3 g/L,GlcNAc产量由1.9 g/L提高到5.0 g/L,为进一步获得高产GlcNAc细胞工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3.
高粱固态白酒发酵中菌类产生高级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异戊醇、正戊醇为高级醇代表,研究它们在酒精度8°的液体高粱培养基中的蒸出率,得出这5种醇各自的蒸出曲线。在此基础上,研究从白酒固态发酵曲粉和酒醅中分离,并经初步鉴定的优势菌株产生高级醇的能力。结果是酵母菌33株(分属于8个属)均可产生异丁醇和异戊醇,而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则由不同的酵母菌株产生,芽孢菌11个种均产生正戊醇,只有个别菌种产生异戊醇。霉菌15株(分属于11个属)中大部分菌株不产高级醇,只有个别菌株产生少量的异丁醇和异戊醇。  相似文献   
84.
采用物理化学诱变方法,对纳豆菌进行复合诱变,以期筛选出纳豆激酶(NK)活力高的优良菌株。以实验室分离、筛选的纳豆菌NK-8作为出发菌,通过紫外线和氯化锂对其进行复合诱变,经过菌种的初筛和复筛,得到了酶活较出发菌提高2.2倍的菌株JN-14,并对初始菌株与诱变菌株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产纳豆激酶的发酵过程,比较了不同的营养源与生长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影响,优化、确定了菌株产纳豆激酶的产酶条件。  相似文献   
85.
微生物质粒过表达外源基因,会由于质粒分离稳定性低、种子培养基中需添加抗生素等原因,限制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了得到一株可用于工业生产谷氨酰胺酶的菌株,选择食品安全级Bacillus subtilis 168作为宿主,将来源于Micrococcus luteus K-3的编码耐高浓度盐的谷氨酰胺酶基因(Mglu)插入到其染色体上进行整合表达。选择了2个内源性蛋白酶基因作为整合表达位点,通过lox序列的重组消除抗性基因,得到无抗性基因的重组谷氨酰胺酶表达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表明,在不添加抗生素的条件下,通过连续传代重组菌株并测定发酵酶活,发现重组菌株连续传42代时,酶活基本不变。随后,采用5 L发酵罐对重组菌株进行分批补料发酵,最高酶活达到了41.5 U/mL。本研究对提高谷氨酰胺酶重组菌株遗传稳定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6.
以从牛肉酱中筛选的1株高产纤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材料,进行发酵产酶。其发酵液经过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C M SepharoseCL-6B离子交换层析和电泳制备,得到电泳纯的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其分子质量为32.5ku;pI10.9~11.8;具有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和激活纤溶酶原的双重作用;胰蛋白酶对此酶无降解作用,对其纤溶活性无影响;该酶在pH4.0~13.0稳定,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87.
罗布麻微生物脱胶工艺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提高枯草芽胞杆菌对罗布麻的脱胶效率,根据菌种生长与酶催化反应所需温度的差异,将罗布麻生物脱胶过程分为2个阶段,并对脱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酸氢二钾添加量为0.8%、浴比为1:25、枯草芽胞杆菌接种量为0.5%的条件下,在37℃脱胶18h,再升温至45℃脱胶0.5h,取得了良好的脱胶效果,罗布麻脱胶后的残胶率为10.84%,与未进行后阶段升温脱胶所得的残胶率相比降低了4.95%。  相似文献   
88.
孔维嘉  王洋  尚楠  张宝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1,32(15):153-157
为了防止水果采后青霉病的发生及青霉毒素带来的危害,本实验以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 3.3703)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平板琼脂扩散法筛选得到1株来源于乌龙茶的LPL-T12菌株,其发酵上清液抑菌圈直径达(22.74±0.44)mm。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及特异性PCR分析可知,LPL-T12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发酵液通过硫酸铵沉淀及不同孔径透析袋截留后,粗提物经抑菌活性检测、蛋白酶及热处理分析可知,该抗菌物质为分子质量在8000D以上的热敏感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89.
利用薄层层析初步筛选出米糠中产γ-氨基丁酸(GABA)能力较强的菌株,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菌株种类;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一步筛选出高产GABA菌株;将高产GABA菌株接种到米糠进行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陈米糠更有利于分离到高产GABA菌株;筛选到产量较高的菌株16S rDNA序列分别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棉子肠球菌(Enterococcus raffinos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和宋内志贺杆菌(Shigella sonnei)相似性最高;接种单菌种发酵不能明显提高米糠中GABA含量,但混合接种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Y和乳酸菌L-44A可以使其含量达到184.6 mg/100 g(干质量);利用蛋白酶处理米糠后接种乳酸菌L-44A可以使米糠中GABA含量达到245.8 mg/100 g(干质量)。  相似文献   
90.
从高温大曲样品中通过分离纯化,在牛奶琼脂平板上初筛得到产耐热性蛋白酶的菌株,然后液体发酵培养测定蛋白酶酶活挑选出产酶较强的菌株A1。在经过菌株形态特征、生化鉴定、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选择三个主要影响因子葡萄糖、酵母浸出粉和pH,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最佳产酶培养基为pH为8.4,葡萄糖添加量为1.092%,酵母浸出粉添加量为0.902%,最佳酶活力为142.81u/mL。测定蛋白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是61℃,且在55~70℃之间有较高的酶活力,60℃相对酶活为97.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