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64篇 |
免费 | 1642篇 |
国内免费 | 97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74篇 |
综合类 | 1367篇 |
化学工业 | 4294篇 |
金属工艺 | 622篇 |
机械仪表 | 1418篇 |
建筑科学 | 673篇 |
矿业工程 | 791篇 |
能源动力 | 1355篇 |
轻工业 | 886篇 |
水利工程 | 336篇 |
石油天然气 | 6174篇 |
武器工业 | 323篇 |
无线电 | 21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15篇 |
冶金工业 | 554篇 |
原子能技术 | 259篇 |
自动化技术 | 6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312篇 |
2022年 | 524篇 |
2021年 | 561篇 |
2020年 | 568篇 |
2019年 | 594篇 |
2018年 | 529篇 |
2017年 | 602篇 |
2016年 | 780篇 |
2015年 | 782篇 |
2014年 | 1045篇 |
2013年 | 1243篇 |
2012年 | 1284篇 |
2011年 | 1439篇 |
2010年 | 1023篇 |
2009年 | 910篇 |
2008年 | 798篇 |
2007年 | 1057篇 |
2006年 | 1157篇 |
2005年 | 1049篇 |
2004年 | 882篇 |
2003年 | 790篇 |
2002年 | 721篇 |
2001年 | 546篇 |
2000年 | 484篇 |
1999年 | 399篇 |
1998年 | 345篇 |
1997年 | 270篇 |
1996年 | 249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135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9年 | 5篇 |
195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本文首次将统计热力学的Weeks-Chandler-Anderson(简称WCA)微扰理论应用于非极性液体定容比热容和定压比热容的推算,用一些液体的p-v-T实验数据拟合了理论中所用LJ势能函数的势能参数,并提出一个通用关联式。本文方法具有通用性,在编制的计算程序中只需输入物质的临界温度、临界比容、偏心因子等就能算出相应的比热容,工程应用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13.
14.
电解法处理利福霉素SV钠废渣分离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电化学原理,采用电解法,利用铁屑与炭粒作电极,处理利福霉素SV钠药渣分离液,讨论各种因素对分离液污染物作效果的影响,COD去除率可达91.8%左右,脱色率可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介绍研制的题示混合器结构及其混合机理。在分析球窝流场各节点速度分布的基础上,用加权平均总应变和分流混合度作为评定指标,对球窝型混合器的混合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实验证明球窝型混合器对于高粘流体具有良好的混合功效。 相似文献
17.
针对商品化聚乳酸微球粒径分布较宽难于适用气溶胶给药要求的不足,采用水力空化混合强化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技术(SAA-HCM)制备聚乳酸(PLA)超细微粒.该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在超临界流体和液相进料处引入水力空化混合器,强化两相间的混合.考察SAA-HCM过程混合器压力、温度、沉淀器温度、进料中CO2与液体溶液质量流量比和溶液质量浓度等操作参数对微粒形态和粒径分布的影响,成功制备出球形度较好,粒径分布较窄(1~3μm)的PLA微球.经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显示,与原料PLA相比,微球晶型及热曲线变化不大,但结晶度下降.同时把操作参数与相行为进行关联,探讨了影响颗粒形貌的机理.对比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法(SAA)的实验结果表明:水力空化的引入能有效强化混合器内的两相传质,混合更好,能制备出适用于气溶胶给药要求的超细微粒. 相似文献
18.
Justin McKetney Daniel J. Panyard Sterling C. Johnson Cynthia M. Carlsson Corinne D. Engelman Joshua J. Coon 《Proteomics. Clinical applications》2021,15(2-3):2000072
Proteomic a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holds great promise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ncluding Alzheimer's disease (AD). As one of the primary reservoirs of neuronal biomolecules, CSF provides a window into the biochemical and cellular aspects of the neurological environment. CSF can be drawn from living participants allowing the potential alignment of clinical changes with these biochemical markers. Using cutting-edge mass spectrometry technologies, we perform a streamlined proteomic analysis of CSF. We quantify greater than 700 proteins across 10 pairs of age- and sex-matched participants in approximately one hour of analysis time each. Using the paired participant study structure, we identify a small group of biologically relevant proteins that show substantial changes in abundance between cognitive normal and AD participants, which were then analyzed at the peptide level using 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 experiment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utility of fractionating a single sample and using matching to increase proteomic depth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power of an expanded study.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parametric analysis of the expanding zone of the vacuum dust suction mouth, the flow in the vacuum dust suction mouth was simulated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oftware, Fluent. The effects of the expanding zone parameters on flow simul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on effects depend on threshold values of the expanding zone parameters of the dust suction mouth, and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the expanding zone can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the vacuum dust suction mouth and be selected as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in calculating, and also corners of the expanding zone make unobvious difference in calculation accuracy and in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no corn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to the flow simulation on the dust suction mouth. 相似文献
20.
针对碳酸盐类可溶岩地区水电站坝址流场、化学场以及固相介质属性等随时间发生改变,从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研究了灰岩地区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各物理场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影响灰岩溶解速率的两个因素,即表面反应控制和扩散迁移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裂隙中的渗流—溶解耦合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在垂直裂隙延伸方向,其溶蚀锋面为非齐整平面,而是呈似“虫洞”状非均一变化,而沿裂隙延伸方向即自上游侧向下游方向溶蚀程度逐渐减轻;而通过裂隙的流量呈现随时间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变幅不大;根据流量求得的等效水力隙宽,其增幅和增长速率均小于实际平均隙宽;同时,化学场中Ca2+浓度的分布与裂隙开度变化具有相似性,不同时刻下上游侧反应速率R均大于下游侧。就反应机制而言,在初期均受表面反应控制,而随反应进行,位于上游补给区部位转为受扩散迁移控制,但在下游位置仍受表面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