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28篇 |
金属工艺 | 9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矿业工程 | 4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1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篇 |
冶金工业 | 9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介绍了我厂降低烧结矿FeO攻关实践所取得的效果,从提高焦粉破碎粒度合格率,降低焦粉配比。采用焦粉二次添加与低温厚料层烧结工艺生产高碱度烧结矿等方面论述了降低烧结矿FeO的措施,并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2.
降低广钢烧结矿中SiO2和FeO含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广钢烧结矿中SiO2和FeO的合理含量,阐述了适当降低广钢烧结矿中SiO2和FeO含量后对高炉冶炼和公司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降低广钢烧结矿中SiO2和FeO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3.
本文讨论了烧结添加0.03%HPL有机粘剂后,烧结矿FeO含量变化规律,提出了加有机粘结剂的条件下,FeO含量最佳控制区间为8%~10%。 相似文献
114.
RaviYelepeddi 《钢铁》1998,33(8)
介绍了ARLXRF-XRD结合型光谱仪在钢铁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即对铁矿石中Fe2O3和Fe3O4、烧结矿中FeO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高铁酸钾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利用次氯酸盐氧化法合成K2FeO4,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善。用亚砷酸钠法准确地测定了K2FeO4 的纯度。在不同条件下,研究了K2FeO4 对水样中S2- 和CN- 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8.
作为有色冶金渣中有价金属回收基础,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测定低碱度MO(MO=FeO,NiO)-CaOMgO-Al2O3-SiO2五元熔渣体系的电导率。结果表明:随着熔渣体系温度的升高和MO浓度的增大,熔渣电导率增大。在1573~1773K下,(CaO+MgO)与(SiO2+Al2O3)质量比为0.47,当MO浓度小于12%时,熔渣电导率为1.4~14.4S/m。随着熔渣中MO浓度的增大,熔渣电导率增大的幅度增加。当熔渣中FeO和NiO浓度小于8%时,两种熔渣的电导率相差不大;当浓度达到12%时,含FeO的熔渣电导率明显大于含NiO的熔渣电导率。随着MO浓度的增加,电导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9.
本文以Fe(NO3)39H2O和Bi(NO3)35H2O为起始物料,NaOH为沉淀剂和矿化剂,利用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Bi25FeO40纳米粉体.利用XRD、SEM和T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制得Bi25FeO40粉体的物相组成和晶粒形貌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详细讨论了水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矿化剂浓度等对晶体生长和粉体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低温水热技术制备出的产品为纯的Bi25FeO40陶瓷粉体,在微观结构上呈现出三角锥和立方体结构,最佳工艺条件为[Fe]=[Bi]=0.2mol/L,矿化剂[NaOH]=0.5mol/L,在180℃水热反应24h. 相似文献
120.
Masanori Iwase Alexander McLean Ken Katogi Yoshiteru Kikuchi Kazumasa Wakimoto 《国际钢铁研究》2005,76(4):296-305
One of the greatest obstacl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al chemistry principles to the elucidation of slag‐metal reactions is a lack of knowledge of activities of the reacting species. To a large extent, oxygen potential of the slag phase governs iron and steelmaking practice. Without oxygen control by means of appropriate sensors, the behaviour of the other elements cannot be managed. In this paper, measurements of the FeO activity with various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FeO sensors will be described together with examples of their applications for improved strategies toward better practice for ladle metallurgy and sulphur and manganese distributions between slag and metal phases during steelmaking. Measurements of FeO activity have also been made in order to improve dephosphorization reactions. This type of work has led t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olume of slag generated within the steelmaking vessel, which in tur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fractory wear, metal yield, alloy recovery and improved productivity. Finally an on‐line sensor is described which permits the oxygen potential to be determined for both the metal phase and the slag phase during steelmaking in the BO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