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57篇
化学工业   70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104篇
矿业工程   428篇
能源动力   16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57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178篇
原子能技术   44篇
自动化技术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two‐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contact fatigue of gear teeth flanks is presented. In the model, it is assumed that the initial crack of length 0.015 mm is initiated at the surface due to previous mechanical or heat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as well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unning in process. The discretized model with the initial crack is then subjected to normal contact pressure,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lasto‐hydro‐dynamic (EHD) lubrication conditions, and tangential loading due to friction between contacting surfaces. The model also considers the moving contact of gear flanks, fluid trapped in the crack and residual stresses due to heat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on crack propagation. The virtual crack extension (VCE) method, implemented i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then used for simulating the fatigue crack growth from the initial crack up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pit.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surface crack of length 15 μm and the considered boundary conditions lead to the appearance of very small surface pits, which can be termed as micro‐pitting on gear teeth flanks. The numerical results correspond well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02.
面向地矿工程体视化的三种空间插值方法之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地矿工程体视化系统及技术研发工作的需要,提出了地矿空间数据插值的主要目的,指出了一般数学插值方法在地矿工程体视化系统中应用的局限性,进而分析了三种空间插值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地矿工程中体视化系统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3.
新场气田是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陆相碎屑岩领域中发现的构造—岩性非常规、多气藏复合型大气田。中、浅层为红色碎屑岩“次生”气藏,纵向分布跨度为500~2700m,目前已明确的四套开发层系有侏罗系蓬莱镇组上组合、蓬莱镇组中组合、沙溪庙组和千佛崖组。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和开发,控制含气面积约100km2,各类储量总计超过300×108m3。在实践中经不断认识,总结出了各气藏的“共性”与“个性”,初步建立起气田隆升“气化”、富集成藏的基本地质模型,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该气田地质特征的立体勘探开发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04.
东海西湖凹陷是一个新生代含油气构造单元。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的裂谷盆地阶段.渐新世-中新世的盆地反转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发育断块型、挤压背斜型、冲断推覆型等多种局部构造,为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3008综放工作面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采取了合理的安装和对接方案,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回采,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6.
本对大庆探区的大庆长垣、长垣西侧、长垣东侧,天然气及滨北和外围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勘探前景,有利区带和勘探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可供勘探工作部署和技术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7.
数字化矿山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Surpac的功能特点和通常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按照建模流程并结合矿山实际,运用Surpac软件建立了某矿山的地质数据库、地表模型,并最终形成了矿体模型.  相似文献   
108.
基于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的矿石品位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泉  代碧波  张伟 《金属矿山》2007,37(12):75-79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优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方法在矿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带来了矿业界生产设计理念的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生产设计与管理水平。在这一技术发展趋势的引领下,结合国内某大型矿山,运用了地质统计学和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对矿石品位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靠,计算结果准确,可用于辅助地质及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9.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矿井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煤矿中发生的岩爆、煤和瓦斯突出、出水等地质灾害,与岩体中的微地震现象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介绍了微观尺度下声发射的力学机理。其次通过对微地震现象的定位和一些参数如频率、能量、分维数等的分析,说明了它们在灾害预报中的作用。已有的观测结果表明,频率的降低、大能量事件发生和分维数的减少都预示着地质灾害即将发生;然后归纳了采矿活动导致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微震的力学机理,可分为高垂直应力、低侧压,高侧压、低垂直应力等4种剪切类型;最后介绍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与我国的兴隆庄煤矿进行的微地震方面的研究与合作,指出利用微地震来预报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未来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根据尖山铁矿具体地形地质条件,提出将原台阶高度提高到15m的设想,旨在与广大采矿工作者一起探讨,意在提高尖山铁矿采矿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是露天矿强化开采的一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